《小径分岔的花园》课文解读
2020-03-23在写迷宫之前,先做了一篇关于迷宫的文章。
然而,一盏灯笼从深处房屋出来,逐渐走近:一盏月白色的鼓形灯笼,有时被树干挡住。[说明从房屋到院子的大门还有一段距离。]提灯笼的是个高个子。由于光线耀眼,我看不清他的脸。他打开铁门,慢条斯理地用中文对我说:
“看来彭熙情意眷眷,不让我寂寞。您准也是想参观花园吧?”
我听出他说的是我们一个领事的姓名,我莫名其妙地接着说:
“花园?”
“小径分岔的花园。”
我心潮起伏,难以理解地肯定说:
“那是我曾祖彭 的花园。”
“您的曾祖?您德高望重的曾祖?请进,请进。”
故事到这里出现了巧合,正好可以引出“小径分岔的花园”,从而使小说形成扑朔迷离而神秘奇幻的艺术效果。
潮湿的小径弯弯曲曲,同我儿时的记忆一样。我们来到一间藏着东方和西方书籍的书房。我认出几卷用黄绢装订的手抄本,那是从未付印的明朝第三个皇帝下诏编纂的《永乐大典》的佚卷。留声机上的唱片还在旋转,旁边有一只青铜凤凰。我记得有一只红瓷花瓶,还有一只早几百年的蓝瓷,那是我们的工匠模仿波斯陶器工人的作品……
这一段描写把人带入一种遥远的历史当中,显得既似曾相识又带有几分神秘诡谲。
斯蒂芬•艾伯特微笑着打量着我。我刚才说过,他身材很高,轮廓分明,灰眼睛,灰胡子。他的神情有点像神甫,又有点像水手;后来他告诉我,“在想当汉学家之前”,他在天津当过传教士。
我们落了座,我坐在一张低矮的长沙发上,他背朝着窗口和一个落地圆座钟。我估计一小时之内追捕我的理查德•马登到不了这里。我的不可挽回的决定可以等待。[有了这一小时的时间,我可以从容地与斯蒂芬•艾伯特谈一谈他的先祖,谈一谈小径分岔的花园。]
“彭 的一生真令人惊异,”斯蒂芬•艾伯特说,“他当上家乡省份的总督,精通天文、占星、经典诠诂、棋艺,又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抛弃了这一切,去写书,盖迷宫。他抛弃了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官爵地位、娇妻美妾、盛席琼筵,甚至抛弃了治学,在明虚斋闭户不出十三年。他死后,继承人只找到一些杂乱无章的手稿。您也许知道,他家里的人要把手稿烧掉;但是遗嘱执行人——一个道士或和尚——坚持要刊行。”
“彭 的后人,”我插嘴说,“至今还在责怪那个道士。刊行是毫无道理的。那本书是一堆自相矛盾的草稿的汇编。我看过一次:主人公在第三回里死了,第四回里又活了过来。至于彭 的另一项工作,那座迷宫……”
“那就是迷宫。”他指着一个高高的漆柜说。
“一个象牙雕刻的迷宫!”我失声喊道,“一座微雕迷宫……”
“一座象征的迷宫,”他纠正我说,“一座时间的无形迷宫。我这个英国蛮子有幸悟出了明显的奥秘。经过一百多年之后,细节已无从查考,但不难猜测当时的情景。彭 有一次说:我引退后要写一部小说。另一次说:我引退后要盖一座迷宫。人们都以为是两件事;谁都没有想到书和迷宫是一件东西。明虚斋固然建在一个可以说是相当错综的花园的中央;这一事实使人们联想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迷宫。彭 死了;在他广阔的地产中间,谁都没有找到迷宫。[暗示迷宫可能并不存在。]两种情况使我直截了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关于彭 打算盖一座绝对无边无际的迷宫的奇怪的传说。二是我找到的一封信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