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或贱称),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例如:
谦称:
(1)称自己
小弟 学生 属下 在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
贱内 犬子 敝友 敝东 敝岳 家严 家慈
敬称:
(1)直接称呼对方
a.老+姓氏:老王 老张 老李 老于 老崔
b.行辈+爷:二爷 三爷 四爷 五爷
c.姓氏(或名号)+兄:王兄 张兄 伯江兄 子美兄
d.姓氏(或名号)+老:郭老 张老 子其老 子陵老
e.特殊的敬称:老师 老乡 老丈 老兄 老伯 老弟
f.取名字中一字+公:朱德熙──熙公
(2)称呼对方的家人或亲友
a.尊+称谓:尊夫人 尊大人 尊大君 尊翁 尊府 尊堂
b.令+称谓:令尊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郎 令妹 令爱 令嫂 令徒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有的是书面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但是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但是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少数人还有三音节的名字),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
赵刚 钱进 孙夏 李红
复名则有两种可能:连名带姓称谓或纯名称谓,后者比前者要亲昵得多,所以异性之间使用纯名称谓是不自由的。比如“崔希亮”这个名字,在正式的场合要姓和名一起说,同学之间也经常是连名带姓一起说,如果只称“希亮”则显得很亲密,所以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异性之间往往避免使用。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包括三种形式:小名、大号、绰号(当然文人还有笔名,艺人还有艺名)。小名是童年时期所使用的名字(不是人人都有),使用范围仅限于家庭邻里之间,而大号则是学名,是一个人从上学时开始使用的正式名字。这个名字一般来说要伴随人的一生,绰号是别人强加的名字(有的本人会欣然接受,有的本人不接受。前者可以作为面称使用,后者如果不是故意使对方难堪,不会作为面称使用。绰号也不是人人都有),但常常会在一段时间里代替本名,作为称谓形式存在。例如:
胖子 小二黑 三仙姑 二诸葛 周扒皮 座山雕 老解决 假洋鬼子
名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了几千年,人名的研究也很有成绩。但是人名作为一种称谓形式,历史上却有很多讲究,有避讳、有变化,如曾国藩名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在他的家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落款。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古代的遗风在今天也还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