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以下一些形式:
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它们会各领风骚几十年,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师傅”使用范围很广,但是目前也有萎缩的趋势。“老板”是冬眠近40年之后又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文革”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并逐渐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和曾被贬为“臭老九”的海内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可谓“风水轮流转”,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它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大师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
司机 厨师 理发 师钳工 车工 架子工
但是在农村地区,“木匠、瓦匠”是可以作为面称使用的。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书记 主任 所长 馆长 厂长 场长 船长 机长
(2)军衔: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3)职衔: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博士(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或者“某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工程师系列则直呼为“某工”;有的则不能冠以姓氏,如军衔,我们不用“张上校、李上尉”(“将军”除外)。职衔中除了科技人员,初级、中级职称一般不做面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