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亲昵称谓
亲昵称谓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小张 小王(“小”+姓);小明 小玫(“小”+名)
(2)张儿 王儿(姓+“儿”,“儿”不占音节);英儿 花儿(名+“儿”,“儿”不占音节)
(3)李子 杨子(姓+“子”);梅子 英子(名+“子”)
(4)大王 大刘 大李 大杨 大陆 大张 大徐
(5)明明 朗朗 兰兰 星星 西西 月月 芳芳
(6)大令(darling) 亲爱的 宝贝儿 乖乖 甜心(sweetheart )爹地(daddy)妈咪(mammy)
(7)哥们儿 爷们儿 姐们儿
(8)小伙子 小姑娘 闺女 小朋友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氏或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前边加“小”或在姓氏后边加“儿”,不过有些姓氏可以加“儿”,有些姓氏不行,比如以下姓氏不能加“儿”:
* 孙儿 * 魏儿 * 沈儿 * 韩儿 * 崔儿 * 石儿……
这里有语音规律在起制约作用。另外,外来的亲昵称谓形式目前生命力还不太强。
9.戏谑称谓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称谓对象来说,这种称谓形式显得不够尊重或缺乏礼貌,但是在开玩笑的时候当属例外。常见的戏谑称谓有:
小妞儿 老外 大兵 老(冒)儿 板爷儿 侃爷 小子 老农
(节选自《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2期,有删节)
二、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对比研究(裘燕萍)
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亲属关系和制度,其称谓体系也不同。本文主要对汉语──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英语──世界上使用民族最多的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进行对比。
北大中文系贾彦德教授把亲属关系分为三种:基本的是配偶关系,随着配偶关系而来的是生育关系,随着生育关系而来的则是同胞关系。本文将亲属称谓关系分成血亲和姻亲两种。除此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分法,比较典型的是将它分成四种,即:父系亲属称谓、母系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和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本文的血亲包含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至于由法律关系形成的亲属称谓与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是基本一致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说明时才在相应的血亲关系的亲属称谓前加“继”“养”等字,如:继父、养子等。本文不再单独列出分析。另外参考贾彦德教授的亲等计算法,根据亲疏分为四层(本文只对三代以内的汉英亲属词进行对比,三代以外不属于常用词,本文不作对比,下同)。见表一:
表一
血
亲
关
系
1
汉
丈夫
妻子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英
husband
wife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brother
sister
2
汉
祖父
外祖父
祖母
外祖母
孙子
外孙
孙女
外孙女
英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grandson
granddaughter
3
汉
伯父
叔父
舅舅
姑父
姨父
侄子
外甥
英
uncle
nephew
汉
伯母
婶母
舅母
姑母
姨母
侄女
外甥女
英
aunt
niece
4
汉
堂兄
堂弟
表哥
表弟
堂姐
堂妹
表姐
表妹
英
cousin
姻亲关系
汉
公公
岳父
婆婆
岳母
女婿
儿媳
英
father-in-law
mother-in-law
son-in-law
danghter-in-law
汉
大伯
小叔
内兄
内弟
姐夫
妹夫
英
brother-in-law
汉
大姑
小姑
大姨
小姨
嫂子
弟媳妇
英
sister-in-law
(一)亲属称谓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