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
2020-02-05讨论后明确:(1)借用佛家的话说明零的原型。(2) 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3)用诗来表现圆周率、零的特点(《圆周率》化用前人诗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可谓妙合无垠;《零赞》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
2、学生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 讨论后明确: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自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 教学设计的重点不仅仅是局限于让学生认识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感悟数的美、科学的美。至于在讨论作者如何表现数的美这一问题后,所设计的第二个问题,这又是课文内容的一个延伸:问题在文本外,答案在文本内。当然,在文本内也不是现成的信息提取,而是一种比较深入的探究。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很有价值的。
知识迁移
能力拓展
教师小结
1、引导学生模仿沈文以阿拉伯数或数学符号为对象,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可由学生当堂仿写并朗读,教师随机点评或学生互评。教师亦可展示自己的下水作品,让学生发表意见。
1、 2、师结语: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是美丽的,同时更真切地触摸到作者那一颗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灵。相信同学们今后会更加地喜爱数,喜爱科学,在数的王国里进一步探索,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 学生写作示例:
1---孤单的小孩。
3---最喜欢这个数,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小时候,一手牵着爸爸,一手牵着妈妈,中间那个小小的我,在快乐地荡着秋千。
8---不像一般人一样喜欢这个数,倒不是自作清高,只是不喜欢这个数中透露出来的那 种对金钱的渴望。
教师下水作品示例:
≈(约等于)
你是一泓清泉 ∕在微风的吹拂下 ∕漾开了涟漪 ∕ 在这细微的涟漪里 ∕ 映照的却是横无际涯的海洋 ∕你是双飞的乳燕 ∕在湛蓝的天空里 ∕ 舒展着羽翼 ∕ 在这单薄的翅膀上 ∕装载的却是寥廓无垠的苍穹 仿写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去探讨数的奥妙,发掘数的美,其实这也是一种运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所掌握的各种修辞手法,进行形象化表达,也提高了写作的能力。有时间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就其习作相互讨论,修改润色,然后再推荐朗读;学生朗读习作后,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学生一起讨论。这种写作上的师生互动,可以使课堂更活跃,对数的理解更为深入。
布置作业
巩固反馈 1、试从生活中找一个话题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或找出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种意思的熟语。⑴同学们试从生活中找一个话题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或找出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种意思的熟语。
2、古典诗词中存在不少用数字入诗的现象,试举一例,说说数字在诗中有何妙用?
3、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散文集《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一书。 作业一提示:想一想,比如正数、负数、平行线、等号、180度、圆点、半径、无穷大、分母等数学术语可以用来说明生活中的什么道理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