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

2020-02-05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芦花皆不见”…… 话题的设计要切合文意,切忌空泛。通过问题的提出,可考量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而自由发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为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找准话题是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情境、提高阅读文本兴趣的关键。
略读文本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步骤一: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各自围绕一个思考题快速阅读原文,搜寻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学生还可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小组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指正点评)   
问题:⑴文中介绍了哪些数?按其出现的先后一一指出,然后按照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用大括号的形式标示出来。 ⑵本文的行文思路是以何种结构形式加以展开,并且各个层次间又是如何衔接过渡的?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
步骤二:
师问:从对数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具有怎样的一个规律?科学发展又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  学生明确问题(1):数由自然数开始,然后为了解决小数减大数的困难和计数的需要,引进了负数和零,继而又有了分数,有了无理数,这以后又创造了虚数,出现了复数……
问题(2):全文以层进式展开。作者在衔接时注意到了行文的变化:有顺接,如第二自然段“自然数均为正数,负数之引入解决了小数不能减大数的困难”;有反接,如第六自然段“……其实不然!”;有设问式的衔接,如第十二自然段“谁说数学枯燥无味?”;有总结式的衔接,如第四自然段“零和自然数以及带负号的自然数统称为整数。以零为中心…………,这就是数轴” 等等。
讨论后明确“科学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如孔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讨论后明确“科学发展需要的精神”:科学需要发现,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科学就是要有一种“想入非非”“无中生有”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代代的科学家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创造,引领人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通过了解数的发展进而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实现教学目标中的重要部分。让学生交流学习小组讨论的结果,既训练了筛选概括文章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接着由上述两个问题引出对“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怎样的一个规律?科学发展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的讨论。这就完成了一个认知的提升过程。所引用孔子的两句话,使得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既有趣味,又有其深刻之处。
研读文本鉴赏体味
深入探究
 1、 1、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沈致远先生是一位科学家,但他笔下的数并不深奥难懂、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富于美感的。
师问:那么,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数学之美的呢?
2、师问: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师提炼学生发言要点并板书:生活存在美/热爱能发现美/修养能感悟美 )
3、师小结:人们常把数学与理化或计算机相提并论,但专家指出,与数学最接近的学科很可能是音乐与诗歌,爱因斯坦就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诗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而他自己就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电磁学泰斗麦克斯韦就喜欢写诗,他的方程组就是一首伟大的诗。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的创作者就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都能作诗。 1、学生齐读文中两首诗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