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师说
2020-02-04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剖析: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同样,前一个“愚”是名词,愚人;后一个“愚”是形容词,愚昧。益,更加。
从师而学,便会“圣益圣”;不从师而学,则会“愚益愚”。可见从师是多么的重要!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剖析:句读,语句间的停顿。或,有的。师,从师学习。“或不焉”中的“不”,通“否”。“小学而大遗”意为: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均为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其正常语序应为“不知句读”“不知惑”。
前四句中,“句读之不知”和“或师焉”相呼应,“惑之不解”和“或不焉”相呼应。
这里作者仍是在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小时能从师,师亦只是“传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已,而对于真正的“惑”,却耻学于师,这样的人怎能“见其明”呢?
7.……其皆出于此乎?
剖析:作者在第二段中连用三层对比,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句话同下边的“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分别是三层对比后的结语。
这三个结语都意在指出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人的愚蠢,但所用的语气却各不相同:“……其皆出于此乎?”明显地带有质疑、设问和论辩的味道,非常发人深思;“……吾未见其明也。”则完全是下判断的肯定语气,说得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其可怪也欤!”一句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这三个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在次序的安排上也是颇有匠心的:先疑问,后肯定,再感叹。这样,不仅文气顺畅,而且语气层层加重,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剖析:“其”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虚词,也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虚词。“其”字在《师说》中共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复指,作主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他们的,作定语)
②作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乃反不能及”,竟反而赶不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一句用反问语气,表现了作者态度之鲜明。由于不从师学习,致使本以为高人一等的士大夫竟赶不上被人们看不起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真是太奇怪了。——可见从师学习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