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的生活教案
2019-12-241、学生思考。
提示:和别的经典作品比较。比如:《红楼梦》、《尤利西斯》、托翁的作品。
学生可能谈到,由于自身的经验限制,许多经典作品理解不了、不敢涉猎。
而《安妮日记》,却让读者觉得亲切,“似乎这个少女就窝在旁边的沙发上”,值得一读再读。
2、学生默读1-4小节,划出关键句。
第1小节应为一个“层面”,讲述日记所展现的温馨真实、充满真情的生活。
第2小节为另一个“层面”,日记展现犹太人在大屠杀恐怖笼罩下担惊受怕的生活。
第3、4两个小节分别承接前两个小节,做适当补充。
联系后面所引的八则原文,我们看到,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比如安妮精彩地描写达萨进行的牙科手术,还有她一生中第一次恋爱。 1、引导学生认识日记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的非同寻常之处。
2、对所引的日记,学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体会,此时讨论作品的经典性正是水到渠成。
拓展迁移
读写结合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是一篇经典的书评,请以本文为例,讨论书评的一般写法。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开头用简短的语言表明作者对本书的总体印象,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例如课文中的“经典”)就够了。
2、适当引用原文,摘出那些机智、动人的话语,作简要评述。
3、叙议结合。叙述要铺陈直叙,忠实原文,议论客观公允,理当词切。
4、所引原文能充分证实作者对此书的评价。 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
布置作业 任选一本你所喜爱的作品或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影片,写一篇书评。800字左右。 完成作业。 由课内而课外,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布置学生寻找有关大屠杀的资料,阅读《安妮日记》。课堂中交流读书的体会,并辨析书评和读后感的异同。选择一则或几则日记,尝试写一篇短小的评论文字。把习作和课文进行比较,明确书评的写法。
练习举隅
1、课文结尾处说“因为这个聪明的小女孩在有限的人类精神中带来锥心刺痛的喜悦。”联系全文,如何理解“锥心刺痛”的“喜悦”。
2、课外阅读约翰•赫西的小说《墙》(节选),思考作者选择《墙》和《安妮日记》比较的原因。
3、下面两则文字摘自《安妮日记》,各用一句话评述。
(1)1942年7月8日
躲?我们躲到哪儿去?城市还是乡下?躲到一栋房子还是一处小屋?什么时候?怎样躲?躲到哪里……?这些问题我都不能问,但我却无法将其抛诸脑后。
我们穿上好多衣裳,好象要到北极去似的。理由挺简单,就是想随身多带些衣服呀。像我们这种处境的犹太人,谁都不会梦想拎着一个衣箱出门。我穿上两件衬衣,三条三角裤,一件上衣,又在外面套了一条裙子,一件外套和一件夏服,此外还穿了两双袜子,一双绑带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等等。出发之前,我闷得要死。可是谁都不厌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