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的生活教案

2019-12-24

 
 
  1、学生速读课文。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分段。
1-4小节为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安妮日记》作为经典之作,具有双重意义。
5-14节为一段,摘引日记原文,表现安妮对真理、和平、人性的执著追求。叙议结合。
15小节为一段,介绍日记的出版流传,痛惜哪些惨死在集中营的几百万安妮一样无辜的生命 本文结构清晰,叙议有机结合。在学生已经对原著基本了解的前提下,理清行文思路,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情感,并初步感知评论文的写作特点。
跳读文本
品味词句
  1、作者说安妮的日记“细腻翔实”、“温馨而坦然”,文中哪些语句表现这些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摘引日记的文字。
 
 
2、要求学生选择最有体会的文字,发表见解。
 
 
 
 
 
 
 
 
 
 
 
 
 
 
 
 
 
 
 
 
 
 
 
 
 
 
 
 
 
 
 
3、作者对日记的研究很深入,但只引用了八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学生带着问题找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找到的语句可能比较直白,见解较浅。
教师可以作适当点拨:
(1)“我开始把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放在书包里……这本日记、发卷、手帕、课本、梳子、旧的信件。”
(2)“当安妮逐渐成熟,对性格的了解取代了爱,对彼得的爱很温柔地破灭。”
(3)“当人们展现出他们最坏的一面,当不知道是否应相信真理、正义和上帝时,却要我们年轻人坚守立场和固执己见,真是加倍困难。”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安妮的性格、安妮的内心冲突和她对自我的认识。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补充个人在阅读《安妮日记》时的感受。
比如,讲解第(2)句时,补充她享受爱情的美好时写下的:“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3、引导学生总结这八处引用所表现的共同点。
这八句话并不谈及大屠杀的恐惧,它们所展现的是一个和同学们一样年龄的少女对学习、生活、理想的认识和思考。提供了“今天对生命存疑的最有力答案”。 1、教学活动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这个环节细读日记的内容,也就是“叙”的部分,为下面理解作者的“评”作铺垫。
2、课堂是学生的“学堂”,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
这一环节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交流中,他们的感受丰富起来。
 
 
 
 
 
 
 
 
 
 
 
 
 
 
 
 
 
 
 
 
 
 
 
 
 
3、思考引用的目的,便于理解日记的“经典”意义。
 
精读文本
把握观点
  1、作者说安妮日记不能“硬邦邦”“贴上”经典的标签”,如何理解“硬邦邦”、“贴”的含义。
 
 
 
 
 
 
 
 
2、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评《安妮日记》为经典的原因。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