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12-22

布衣之交(古义:平民。今义:布制的衣服。)
7.相关成语
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荆请罪:负荆,背负荆条,甘愿受杖。后以“负荆请罪”为向人赔礼道歉。
四、文学常识
1.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继其父为太史令,因替降将李陵辩护,惨遭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愤著述。前93年,完成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长达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130篇,内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以写人物为中心,形象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给《史记》以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名篇名句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剖析:写蔺相如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势,权衡曲直利害,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对策,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这几句的难点有:曲——理亏;均之二策——权衡这两种对策,之,这里是指示代词“这”;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全句译为:秦国用城来换璧,要是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要是秦国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他,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剖析:这里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写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的智勇行为。假托“壁有瑕”要回和氏璧,是智,敢于怒斥秦王,“怒发上冲冠”,是勇。这几句的难点有: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指示,是两个词,“指而示之”,指出来给……看;因指“于是”;却,退后;上,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上竖起。“怒发上冲冠”是典型的细节描写,把蔺相如的勇气、壮气表现得惟妙惟肖。
3.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剖析:蔺相如的口才真好!他两句话就揭示了秦王“无意偿赵王城邑”的内心活动,为自己“复取璧”找到了理由。这几句的难点有:列观,偏殿,观,读guàn;倨,傲慢;以戏弄臣,把它拿在弄臣的手中把玩,“戏弄”,不是一个词,全句补充省略成分后应该是“以之戏于弄臣”,弄臣,古时供国君游戏娱乐的地位低下的臣子。
4.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剖析:“相视而嘻”,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嘻”声。以秦王之赫赫声威,竟然被蔺相如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是多么今人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事!作者通过两个动作细节把复杂的思想情绪形象地表现出来,司马迁的善于写人物,可见一斑。这几句的难点有:引,拉。“引”的义项很多,例如上文的“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的“引”是“邀请”的意思。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