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这无疑是说秦国国君历来都是赖皮!揭人之短,甚至揭人祖宗之短,是多么激怒人的行为!难道蔺相如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不会。之所以敢于这么做,只有一个解释:蔺相如把准了秦王的心理脉搏。后来秦王说的“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即是证明——当时秦王还没有做好与赵国摊牌的准备。这几句的难点有:缪,通“穆”;坚明约束,坚守约定,守信用;间,本义是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剖析:通过蔺相如的语言表现他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先”“后”对比,揭示蔺相如步步忍让的根本原因。此句中的“所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译作“……的原因”。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所以”相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来表示凭借条件,译作“是用来……的”。)
二、重点语段
1.“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至“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剖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本文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这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风度。
2.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剖析:读到这里,读者眼前立刻出现一个傲慢莽撞而心直口快的武将形象,活脱脱如见其满面愤怒和鄙夷不屑的神色,这是作者借人物语言传其神韵的作用。读到这里,读者也一定会回想到文章开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的介绍,佩服作者前后照应功夫之妙。读到这里,读者更会把廉颇的无礼和蔺相如的忍让作比较,明白作者巧妙对比的匠心。
结构图解
课文共21段,可分为四部分。其结构如下图:
主旨探讨
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蔺相如热爱国家、不畏强暴、机智多谋、胸襟开阔的外交家和政治家的形象,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忠心报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2.本文热情赞颂了廉颇、蔺相如两人的品德与才干,突出了他们身系赵国安危的历史作用,颂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爱国主义者的英雄形象。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用细节与语言勾画人物
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对于重大事件来说,犹如人体之血肉对于骨骼,能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虽是细节,却写出了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描摹蔺相如的神态,十分逼真,突出了蔺相如的“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也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勇”。这些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对于蔺相如的“智”“勇”认识得更具体更深刻。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相如廷叱秦王的那段话,先说出了赵群臣开始时对秦索璧的看法,“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一针见血地揭露出秦王的欺诈行为;接着说出当时自己的看法,“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实质是讽刺秦王的言而无信;接着又对比了赵王送璧时的隆重仪式和秦王受璧时傲慢的神态、轻率的动作,指出了秦王的欺诈迹象;最后表示了不受秦王欺诈的决心。这一段话,真是刚柔相济,充分写出了“能言善辩”的战国时期外交家的形象与“知死必勇”的策士风度。再如蔺相如二上秦廷怒斥秦王的一段话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