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时间:2025-04-05

精选《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5篇)

精选《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三、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四、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教学设想

  一、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二、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四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引导学生看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一段。明确这样几点: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检查背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初中学过《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所以这里的文学常识由学生搜集整理讲解,教师补充。

  1.司马迁简介。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4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检查背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末期,天下大乱,诸侯纷起争雄。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战国中期,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但是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作为“弱势群体”的赵国如何来应付这些呢?请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初中学过《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所以这里的文学常识由学生搜集整理讲解,教师补充。

  1.司马迁简介。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认识廉、蔺品质可贵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使相距几年?

  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三年。

  三、文本赏析

  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2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殊句式的特点及判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判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查看全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7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1

  一、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缪贤舍人(miào)西河渑池(miǎn)秦王不怿(yì)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去亲戚(内外亲属) 约束(信约,限制) 宣言曰(公开扬言) 请指示王(指出来,给人看)

  从此以往(往那里) 因而厚遇(趁此) 前进缶(上前,进献) 明年复攻赵(第二年)

  以示美人(妃嫔) 不过三十日(不超过)鄙贱之人(知识浅薄,地位低下)独畏廉将军哉( )

  3、下面"请"有不同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②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③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④璧有瑕,请指示王⑤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②④⑤请允许我)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④/②⑤ D②④⑤/①③

  三、课文分析。

  (一)完璧归赵。

  1、这篇文章开头第1、2自然段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