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留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
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