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2019-10-17

  第三,要通过讨论题目的设置,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孟子将“独乐”和“与人乐”对比,将“与少乐”和“与众乐”对比,解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与民同乐”。又通过两种假设进行对比,突出人民的不同感受,从而说明与民同乐就会统一天下的道理。
  最后,重点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也应一一作总结。
关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的难度不大,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即可。
  首先要抓住文章思想。文中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对梁襄王讲述了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即可天下无敌的道理。这一内容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前文的《齐桓晋文之事》与《庄暴见孟子》有相似之处,可联系起来考虑。
  其次,孟子的“善辩”是较出名的,这一点在前两篇文章中也有学习。但此文的“善辩”却与前两文不同,少了委婉曲折,多了直截了当,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对梁襄王的印象,犀利,直观。
  另外,本文大量运用比喻。教师应指导学生加以注意,揭示本质,把握思想。
《齐恒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