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2019-10-17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扩展资料
孟子简介
  (约前372~前289年)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曾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退而著书立说。他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推崇周朝的传统制度,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王道”,恢复井田制、五等爵制等。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认为人都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还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在儒家哲学里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宋儒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孔子与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XX年,一说前372~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曾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孔子。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