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2019-10-17

  2.《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侧重对比语言的品味。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出其运用之妙。
示例:
  对比句子——举疾首蹙頞而相告/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运用之妙——强调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不同的政治局面,突出了论题,避免了说教。
  3.《短文两篇》侧重寓意的理解。《齐人有一妻一妾》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奕秋》深刻说明做事是否专心致志,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三)安排1课时,练习写作“文学评论”
  1.在第一节课谈及“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本单元之后,要能对《孟子》作出一两点评论。为达此目的,教师还须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抄“文学评论”,以牵线引路。
  2.课堂作文:就《孟子》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做到有论点,有例证,能自圆其说。
  3.讲评可根据课时情况安排在课内或课外进行。讲评时应突出两点:一是涉及的“面”要广,力求既有评论“民本思想”的,也有论述雄辩艺术的;既有剖析语录体结构的,也有分析幽默语言的。二是对有创新意识、独到见解的要给以充分肯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XX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于《齐醒晋文之事》一文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学生熟读课文。这一点课堂上要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要做。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突出诵读,以求通过良好的语言感知大致把握全文的主要意思。
  其次,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本文是孟子代表作之一,篇幅很长,不容易看出层次。理清文章思路,需要根据齐宣王和孟子的谈话内容进行切分。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轻轻把话题岔开后,转入对王道的谈论。孟子首先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而王”的基本条件。其次,孟子指出宣王不能成就事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第三,孟子指出宣王推行霸道的危害。最后,孟子应宣王请求阐述自己行之道的具体措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制民之产”和“谨痒序之教”的仁政主张。这篇对话体议论文,齐宣王问,孟子答,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说理充分。
  第三,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只有深入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才能更好地学习此文。
  另外,此文中出色的论辩技巧也是应该学习的。文章气势充沛,语言富有强烈的鼓动性。
  最后,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的实词、虚词、语言现象、句式特点等,教师也要指导学生总结。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成语,如“明察秋毫”等,注意积累。体会文中疑问句,反问句的作用。
关于《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较短,文字也较浅显,反复诵读之后,自会把握文章内容。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读出对比的层次。
  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安排学生自学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首先要抓住“与民同乐”的思想。“与民同乐”是一种民本思想,是施仁政的一种表现,这一点上,与上一课《齐桓晋文之事》有相似之处。
  其次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孟子善于论辩、巧妙论理的技巧。孟子善于转换概念,掌握对话的主动权,从音乐出发,借题发挥,谈到了“施仁政”的问题,体现了他高超的谈话技巧。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