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2019-10-17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2.课堂练习:就《孟子》的某一“点”(可以是作者的某一思想,作品的某一特点,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等等)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据确凿,切入点小,角度新颖。
3.课后评改:选择有代表讲的1至2篇习作,翻印给全体同学,要求认真修改,并写出一百字左右的“评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XX年第10期 王国彬)
关于运用“先入为主”法进行单元教学的建议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言近而旨远”。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即首先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论辩艺术,再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用课文作例证。教学本单元拟安排6课时。
(一)安排1课时,初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和论辩艺
1.布置学生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标记要点。
2.教师归纳、补充孟子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散文特点。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方面归列如下(对①②⑥⑦可结合选编课文展开讲述);
①民本主义思想;
②邦国的主权在民。
③民对不脱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④政事以民为归宿;
⑤用人以民意为准;
⑥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⑦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⑧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把话题巧妙自然地引入他预先构想的范围,步步深入到他要得出的结论上来。简言之,孟子在论辩时善设机巧,先纵后擒,使论辩的对手成为靶子。 《孟子》里面还有一些文学价值很高的叙事文字,如《齐人有一妻一妾》。故事精练生动,寓意深刻:人物形象也刻镂精细,情节完整而又有一定曲折,因而被后人誉为已具短篇小说的雏型。
《孟子》中还有一类单纯发表议论的较长的篇章,如《鱼,我所欲也》。虽然没有标题,但它只围绕着一个中心的问题作较评论述的,实际上已接近于较完整的议论文。
总的说来,《孟子》散文,无论是其中的对话体部分,还是以叙事、议论为主的篇章,主要的风格特色就是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3.阅读“单元说明”,了解教学目标。目标见“单元说明”中的“理解” “掌握”“品味”“了解”。
4.课外完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后的练习四——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二)安排4课时,学习本单元的5篇课文
其中两课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一课时学习《庄暴见孟子》和《孟子见梁襄王》,一课时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弈秋》。无论教学哪篇课文,都必须重视“读”(读课文)、“译”(译原文)、“练”(完成练习题)三重奏。此外,针对不同篇目还应有所侧重。
1.《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翼称霸的心理,成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