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文章选读》教学设计
2019-10-17a.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
译:(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施恩泽。)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尊奉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
③孟子善于设喻论证。用“力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比喻(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比喻(故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请用原文作答。
④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并用两个字归纳孟子为宣王指明的方向。
大意:(阐述齐王之不正,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方问:(推恩。)
(注:原文从略,括号内文字为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学习“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到篇末。
1.学习“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在熟读课文、弄清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点拨以下知识:
①使动用法:危(土臣)/朝(秦楚)
②一词多义:抑(“抑王兴甲兵”“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其若是”)。
③特殊句子: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2.学习“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结合高一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一段文字基本相同),在“译”字上做文章,在“背”字上下功夫。译原文应重点提示“进”“愿”“恒心”“仰”“俯”“谨”“孝悌”等词语;背课文要抓住行文思路——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第三课时: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1.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重点剖析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
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范文澜语)的思想;
从《寡人之于国也》(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
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
从《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顺乎民心,合乎正义”“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
2.关于盂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参见课本上郭预衡的《<孟子>简介》。
3.关于其他(如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寓言样式的出现及影响,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视教学实际取舍。
(四)安排三课时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