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2019-10-14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1.“居住方式”为何成了“文化形态”?
解析:由北京的市民文化特点联系“胡同、四合院”的形态特点分析。
答案:居住方式是形成文化特征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文化的一种外在形态。
2.请结合全文,给“胡同文化”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
解析: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注意定义的格式要求。
答案:胡同文化是北京所特有的,以胡同和四合院为主要居住形式形成的一种相对封闭、易于满足的、惯于安分守己的文化形态。
三、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寺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1.作者以自己的视角,由胡同、四合院引申到了文化的范畴,然后又与思想结合起来。在这几段文字中,你认为这些与胡同、四合院有关系吗?
解析:联系全文思想内容分析理解,注意段落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这要结合胡同、四合院的特点来分析。平稳、保守、自私、安分,都与胡同有关。
答案:有关系。满足源于居住条件的平稳、安适;不爱管闲事与居住环境的独门独户特点相适应,“各人自扫门前雪”;安分守己源于北京特殊的社会背景以及居家生活小而全的特点。
2.现在的北京,人们大都走出了胡同文化,特别是外地人的加入,北京人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请根据下列提示举几个例子。
(1)北京人在追求不满足。
(2)北京人也爱管“闲事”。
(3)北京人在追求个性。
解析:从现代化建设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北京发生的变化。
答案:(1)北京人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都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2)身为首都人的自豪感,使北京人也多了些责任感;吸引外资和寻求机遇的现实需要,使得北京人能热情待人,关注世界。
(3)在经济大潮中,北京人开始开创个人事业:下海经商、办企业,富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
【课外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5岁。我看它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将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刻的记忆;它们颈下的驼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微带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