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5-04-05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2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查看全文

胡同文化教案(通用17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

  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查看全文

有关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3篇)

有关胡同文化教案 篇1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1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查看全文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通用13篇)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 篇1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1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查看全文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3篇)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查看全文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6篇)

《胡同文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

  教学时长: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可利用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胡同之没》摄影集中只有一个没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那张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用投影仪放映)

  二、粗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

  (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明确:是写胡同文化。因为第1——4段写北京及胡同特点,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义后,第6——12段全是写胡同文化的特点。)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发展趋势作判断的句子。(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三、细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对一段的思想要旨进行提炼,然后在段落中找出关键句子,或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进行概括。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