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2019-09-12

     《红梅记》为中国戏曲史和无数观众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鬼魂形象。故事是这样的:不可一世的奸臣贾似道杀害了只是偶尔赞美了一下书生裴禹为美少年的侍妾李慧娘。此后,他又霸占了裴禹钟爱的姑娘,还把裴禹本人囚禁起来。李慧娘的鬼魂救出了落难的公子,致使裴禹和贾似道政治命运发生逆转,贾似道贬官被杀,裴禹高中,与意中人完婚。《红梅记》把爱情故事和反权奸斗争交织在一起,对李慧娘的描写也不占主线地位。但是,作品的读者和观众特别看重她——一个见少年英俊而出声赞美的“低溅”女子,竟然死后以不屈的灵魂救助受难的好人,勇敢地面斥权奸。李慧娘鬼魂与裴禹幽会,并以鬼魂的方式救裴禹脱险,不灭的仇恨与不熄的情感,化为强烈有力的戏剧行动,并让它真实地流传。这种描述是浪漫主义的虚构,但中国百姓认可这个虚构,并深深地喜爱化为鬼魂的李慧娘。
苏州作家李玉
    明清易代之际,在昆曲发祥地的苏州,产生和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在这个专业作家群体里,李玉(1591-1671)是最突出的一个。 在明末他以作品《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闻名剧坛。入清后又作《千钟禄》、《清忠谱》。以作剧为谋生手段的李玉的社会地位不高,却常怀忧国忧民之思;文化修养不低,却深知剧场的实际需要。在他所著的40部作品里,题材广泛,但多取材于时事或近代史事。《清忠谱》、《万民安》(已佚)反映当时苏州两次大规模的市民运动。《一棒雪》是一部直接抨击明末奸臣严世蕃的作品。《千钟禄》表现的是明代最上层的一场争夺战,搬演了一则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剧中那些忠臣义士以身家性命为代价,来掩护这个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的皇帝。而这个天子处在颠沛流离的困厄之中,第一次目睹并感受着黎民苍生所承受的苦难。于是,愚忠观念,政治忧患,悲怨情怀在艺术上组合成一种苍茫雄浑 的格调,而这也是李玉剧作的基本格调。
目连戏—中国宗教剧
    目连戏是指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剧目总称。内容梗概是这样的:傅相一家三代,都是佛徒。傅相死后,他的妻子刘青提(又叫刘四娘)破戒杀牲,大开五荤。刘氏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其子傅罗卜(即目连)前往西方求祈佛祖。佛祖赐“盂兰盆经”和锡杖,以救其母。目连游遍地狱,尽历艰险,寻母劝善,最后一家超升团圆。
    作为宗教剧,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但从古至今广大城乡民众成群结队,不舍昼夜地看目连戏并非出自宗教的虔诚,倒是为了戏剧的娱乐。宣教的目的逐步让位于审美的功能。剧中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天地阴阳,雷电神鬼,三教九流,仕农工商,种种离奇古怪,应有尽有。在表演上,高跷,耍扇,逗笑,舞刀、弄枪,打铁叉、叠罗汉等绝活特技,处处显露出惊人之态与歌舞百戏之痕。在音乐上,除百余只传统曲牌之外,还有民歌、佛曲、梵音等等。正是它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累丰厚的音乐素材与观众水乳交融的演出排场,使目连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而艺人们则把目连戏称之为“戏娘”。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