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导学案

2019-08-23

三个人三个说法,是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处境都不一样。
1. 华大妈,是买家,一个母亲。她愚昧迷信,忌讳极多。她知道这东西肯定不好下口,但希望儿子吃下去,又不便把话挑明。不是命令,用了一个劝慰软语“罢”;破折号显示略作停顿,接下来晓示美好的前景。爱子情深,言语轻柔温婉。
2. 康大叔,是线人,屠杀革命者的集团中人。他们杀害革命者,还用革命者的鲜血换钱。他的“灵消息”两面精光,既让刽子手得到了老栓兜里白花花的银子;又似乎让小栓的病有了救手,还要花了大价钱的华家见他的大人情。于是,在群众面前,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大叫大嚷,急于表功。
3. 花白胡子,是局外人,老于世故。他敏锐地看到: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他深知坐在华家茶馆,不便触犯华大妈的忌讳,也何尝不包含为人家的好事而高兴。只是更主要的还在于,讨好“集团中人”康大叔。
有的教辅资料,包括教参,解说过于简略,情感态度分析得也不无偏颇。这不是合情合理的文学鉴赏的路数。作者把话明明白白地搁在那里了,读者因读而懂而悟,到底悟到一个什么程度,这又要看各人的修行与智慧。“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明末清初王夫之语,《□斋诗话•诗绎》)也就是说,作者写作要表达一致的思想感情,读者读来,各人各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来有所感受。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上品。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听取老师的鉴赏。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这往往是我们进入作品世界、领悟作者情怀的桥梁。但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囿于他人(包括作者自己)评判的框架;而应该根据自己的情绪心态,来自由地感受和触摸作品,从而对作品的审美蕴涵和美学功能,作出自己的领悟和理解。也许有些幼稚、局促,甚至错误,不过一点不要紧。花香不在多,不必贪多求全,能多多少少有所感悟就好,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用心体味,收获的才是自己的真感受,练就的才是欣赏作品的真功夫。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