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导学案
2019-08-23凭空添上一个花环
作品一旦诞生,就不再是作者个人的东西了。作品要反映的思想情感态度等,就不再由作者说了算。读者只能凭文字说话,有时连同他人的评判也管不了许多。
鲁迅曾在《〈呐喊〉自序》中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他又进一步解释说:“为达到这希冀,是必须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地显出若干亮色。”
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花环?小说凡三写:
a. 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简略地勾勒夏瑜坟顶的花,新奇:草根还没全合、块块黄土外露的坟上,有一圈有色花,给人以鲜明的刺激。
b. 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再写特异:清明时节雨水好,照理野花成片、散杂、精神;这里的偏“不很多”,“不很精神”,倒圆圆地整齐排成圈,——暗示不像是自然生长物。[
c. 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
如果说前两次是描述表象,那么这一次是揭示本质了。近看“没有根”,坟上哪来的无根花呀?最终从生物的生长属性上否定其为自然生长物,绝不像别人(如华小栓)的坟头上,“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自然生长。那么,夏瑜坟顶的花圈,是有人放上去的。
什么人放的?
“孩子不会来玩”,这里毕竟是坟地;“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谁不趁早抽身?谁敢再沾亲带故的?如夏三爷,才是“乖角儿”,界限划得早,划得清,保了命还得了钱。
那是谁?可怜他、更是敬佩他的同志,同情革命的人士,在祭奠他的日子里敬献的花圈。可惜,夏瑜的母亲根本没有这个认识,也暂时不能认识,只能认为是出了鬼了。
更可惜的是,那些同志,敬畏烈士,能够上坟祭奠;可是却躲躲藏藏的,像是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坏事、丑事:正不压邪呀。可惜他们连去看烈士的母亲一眼,也做不到,省略了、忽略了。
这一处描写,鲁迅说他是遵命而加,良善而加,“显出若干亮色”,有这个效果。但也应看到,实际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环境描写的因素,隐含着革命形势确实不容乐观。
“病便好了”:你说他说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的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鉴赏评价在最高级e级,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文学鉴赏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进行,更多更实际的做法是综合在一起进行;既要结合作品来进行,更要结合此时此地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进行。例如:
细读课文,揣摩语言,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华大妈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2.(康大叔说)“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3.(花白胡子说)“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三个人同样说病会好,说法有什么不同?表现的心理又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