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2019-07-30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这首诗中,连用数字,且既有虚数,又有确数。“二十”可以认为是确数,“三千”“一声”“双”都可认为是虚数。“三千”——何其远也;“二十”——何其久也;“一声”——未必一声,而只写一声;“双泪”——何多怨也。全诗句句都用了数日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得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小结: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7)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小结: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小结: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0)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小结: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13)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小结: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句中“绿”字的运用,被推为讲求炼字的典范,据说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可以说,一个“绿”字,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与此句类似的还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  
(15)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梅子几经风雨,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