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旨意

2019-07-30

小结: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9、试还原下列画横线的诗句顺序: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小结:1.主语后置。    
(2)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辛弃疾《贺新郎》)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小结:2.宾语前置。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   
※“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小结:3.主、宾换位。  
(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小结: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小结:5.定语位置。a、定语挪前  
(6)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小结:b、定语挪后  
(7)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应笑我多情。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目穷千里”。  
小结:6、其他:  
10、探究: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整理本节提纲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