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2019-07-18
        从自身角度谈  从作者角度谈           (一)“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 (二)《晋平公炳烛而学》(三)《祖逖闻鸡起舞》 1、整理“观”“得”“其”“道”“名”“然”的用法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采取三种方式   明确:第一段(叙述):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二段(叙述):记写游山经过;第三段(议论):写游山的心得;第四段(议论):抒游山的感慨;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二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黄州快哉亭记》中“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一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或两句话来概括。          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作者“尽吾志”了吗?  从哪个字中可以看出?  悔自己有火把——物悔自己力有余——力却“随之”,即志向不坚定。 明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毛主席有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多媒体展示:  明确: 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
 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