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材料
2019-07-18三、对照强烈,语言生动
这篇散文在景物描写中,成功地使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例如用沙漠的单调、平板、寂静与沙漠中由于出现了骆驼队的活动所产生的庄严妩媚景象相对照;用公园里绿荫下长椅上,窃窃私语的一对恋人,与怪石峭壁荒山上,被雨赶到石洞里促膝而坐,埋头看书的一对革命青年相对照;用照片簿上的号兵形象与北国五月朝阳映照下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相对照等,这些对照描写,使得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显得异常突出和鲜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和印象。
这篇散文的语言,确切生动,色彩鲜明,每写一段风景,都能把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氛、情调等等极其形象逼真地刻划出来。例如用“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那黄土高原上已经开辟了层层梯田的秃顶山坡,用“等待检阅的队伍”,来形容山坡上颀长而整齐的高秆植物;用“几乎透明似的”蓝天、离山头“似乎不过几尺”的明月,“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肩着犁的人形也出现”等语句来描写黄土高原上一幅剪影似的耕农晚归画面,并用“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来渲染这幅风景画的田园风光和抒情气氛。
思想内容
提示:课文的题目是《风景谈》,意思也就是谈风景。六幅画面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幅“沙漠驼铃”。先铺写塞外沙漠的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后用驼铃丁当引入掌着猩红大旗领驼队行进于沙漠之中的人。通过画面色彩、画外音响听前后对比,表现人类比自然伟大。
第二幅“高原晚归”。黄土高原上,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丛密挺立的谷子构成了背景,掮犁牵牛的种地人,也许还跟着小孩,姗姗而下,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画面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可看作是解放区的代名词)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欢愉心情。
第三幅“‘生产’归来”。还是在黄土高原,彩霞满天,河水汤汤,一队知识青年“生产”归来。这些来自各地、从事各种文艺工作的青年,而今在生产劳动中“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琅琅的笑语、雄壮的歌声弥满着生命的活力,显示了他们充实的精神世界。它和第二幅画写的都是“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第四幅“促膝读书”。“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在并不生动鲜艳的底色上,忽然可见一对青年男女在山壁石洞中促膝而坐,正在学习讨论,于是大自然顿时生色。作者用某些人平庸的爱情生活与之相对照,突出这些知识青年丰富的精神生活:他们之间也有友谊和爱情,而友谊和爱情的基础便是高尚的生活理想。
第五幅“桃林小憩”。画面上活动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一片绿荫,半盘石磨,断碑旧阶,加上荞麦大麻,这些东西随处可遇,也实在算不上什么风景,然而在这里休憩的青年却使这块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氛围。他们或谈天,或讨论,或学习,或聚会,恬然自适,各得其所。劳动、工作之余的稍事休息,正是为了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的战斗。四、五两幅画旨在表明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能够填补自然界的贫乏,较前面两幅画,意义又深了一层。
第六幅“北国晨号”。由嘹亮的剌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他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