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材料

2019-07-18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地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
课文以细致优雅的笔触描绘了六个逼真如画的风景片断,构成六幅色调鲜 丽的画面。这六幅画面是:沙漠驼铃、高原耕晚、河畔夕阳,石洞避雨、桃林休憩和北国晨号。六幅画面,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表达了下列的思想: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伟大,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体现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民族精神的延安军民最伟大。
一、“沙漠驼铃”作者以和读者促膝谈心的亲切语调,从“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一句引出对猩猩峡外沙漠的回忆,款款入题。先介绍沙漠风光时先总写它的广阔无边。又绘声绘色地说明渐行渐近的骆驼队使得沙漠风景发生了变化以至完全改观──有了色彩,有了音响和生命力,和前面沙漠的死寂单调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段末尾,用简要的评论点明描写骆驼队的用意:“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二、“高原耕晚”的景色描写:一是写景物和晚归的种地人用的是正衬笔法,二是画面中除点染了自然风光──秃顶的山和蓝天明月外,还特意描绘了人类劳力战胜大自然的成果──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的层层梯田,“惹人怜爱的”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的高秆植物以及“丛密挺立”,因其在山顶,“宛如人头上的怒发”的谷子。这样的描写隐藏着赞美人类劳力改造和美化大自然的含义。突出在自然和人类二者中间,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更伟大。
三、“河畔夕归”,通过描写“鲁艺”师生从“生产”归来的场景,展现延安知识分子坚毅乐观、艰苦奋斗,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高贵品格。
四、“石洞避雨”捕捉住偶然的场景,来透视延安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纯洁健康、朴实高尚的情操。
五、“桃林休憩”则别具一格。用物质生活的简朴突出精神生活的丰富。茶社的简陋粗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风景之所以值得留恋”,不应该单从风景的角度去看,而应当从“另一方面”去看,这就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延安所特有的“革命氛围”造成解放区特有的美,“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六、“北国晨号”作者选取解放区随处可见的最平凡最普通然而又是最本质的场景,晨风中拂动的火红绸子,霞光中闪着寒光的剌刀,额角异常发亮的小号兵和犹如雕像般的战士,显示了解放区军民随时准备和敌人浴血奋战、决不后退、决不屈服的钢铁意志和驱逐日寇、解放国土、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所以作者说“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驱逐日寇、解放祖国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最高民族使命,因此作者寄托深沉的赞颂道:“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个结尾刚劲有力,余味丰厚而隽永,对突出中心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