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学材料
2019-07-18这部分还突出刻画了领队驼的声势,用“耀入”一词写猩红大旗色彩的鲜丽,用“充满”来状声音的丰富,都很贴切传神。最后写风景的变化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非常自然得体。一个“涌”字精确地表述出骆驼队给人带来的美感之强烈。
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这些景物描写都用了拟人化的比喻修辞方法,使它们生机盎然,充满情趣,活泼可爱。为晚归的种地人的出现烘托了气氛。透露出作者对这片解放了的土地的眷恋情怀。
三五月明之夜
不直接说十五月明之夜,用藏词修辞格,显得含蓄而优美。
生产
“生产”一词加了引号,表明这词有着不寻常的涵义,不仅是一般的具体的劳作,而且是参加粉碎敌人封锁的革命斗争。
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
用拟人修辞格,渲染他们乐观饱满的情绪、欢畅融洽的气氛,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革命知识分子神采飞扬的风貌。
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
用借代修辞格,形象地反映了城市青年生活的优裕,与山洞中“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延安革命青年的精神风貌。
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桃树可以称为林
用假设句,以商量的口吻与读者谈话,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显得亲切而和气。
如果你愿意先看女的,好,那边就有三四个
用假设句,以商量的口吻与读者谈话,把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显得亲切而和气。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
倒装句,定语后置。顺着的句子应该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形成的和内容的)贫乏,增添了(形式的和内容的)景色。用倒装句减少了内容的重复,强调了“填补”“贫乏”,强调了“增添景色”,也强调出“形式的和内容的”两个方面,增强了表达效果。
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倒装句,主宾互置。应该是:我仿佛看见了他们两个为民族精神的化身。强调了“民族的精神化身”,引人注意,具有强烈地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一、写景与议论相结合
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写景与议论相结合,有较强的议论色彩。文章用回忆的方式,描绘了几个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体现着不同意义的风景片断。在描写完每一个风景片断之后,作者都插入了简短的评论。这些评论并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紧紧结合所描写的具体景物,抒写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挖掘每段景物描写所体现的思想意义。而每一段评论,作者都围绕着人的活动是构成风景的重要条件,赞美人的伟大这样一个观点。全篇文章,正是以此作为一条红线,把那些互不相干的风景片断贯穿起来,组成一幅完整有机的图画,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区革命队伍的战斗生活,歌颂了解放区蓬勃兴旺的革命事业和革命战士崇高伟大的精神品质。
二、描写层层深入,意境步步深化
文章描写的六个风景片断,从写一般人到写革命者,再到写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从写人类的一般活动可以使自然改观,到写革命者的革命活动、革命精神可以创造第二自然,再到写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革命气概和革命力量,可以改造社会,创造未来。描写一步步深入,意境一步步深化,从而把作者对解放区革命战士和革命事业的歌颂赞美之情,一层层推向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