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三首 课文解读

2019-06-04

    名家赏评 深刻奇幻,可泣鬼神。(《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遗文:指陈琳创作并流传下来的作品。飘蓬:蓬草秋天根折,随风飘走无定,文学作品中常喻指飘泊不定的人。此处是作者自喻。]
    首联,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透出诗人的感慨和际遇密不可分。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你有盖世超群之才,得到曹操的赏识,而我却没有这么好运,因而格外怜惜、羡慕你。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霸才: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无主:此处兼指作者无人赏识与陈琳得不到袁绍重用,所托非人。怜:怜慕、欣羡。君:代陈琳。]
    颔联,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这里所蕴涵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铜雀:指曹操所建的铜雀台。]
    颈联,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深埋在萋萋的荒草之中。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正寓含着对当代才人难遇的惋惜、对小人横行的痛恨、对统治者任凭陈琳这样一代才子之墓荒芜的不满。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此时临风凭吊,倍感悲伤,因为自己正要学陈琳去从军,但前途莫测,即使有文武才能,又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呢?临风:当风而立。欲:将要。将:带着。书剑:指文武才能。]
    尾联,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前途和机遇呢?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名家赏评 吊古诗,感遇诗,合二而一,既伤琳,亦自伤,“飘零”二字为“通篇血脉。”(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