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06-01

    译:我们离开亲人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译: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还)在秦国的朝廷上呵叱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蔺相如即使无能,难道还怕廉将军吗?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现在(如果)两只老虎相斗,势必不能都存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⒉诵读全文
要顺畅地诵读全文,首先要利用好工具书。本课的生字、词、通假字较多,篇幅又很长,应充分利用工具书正音正义,以正确理解文意。尤其要注意不能把古汉语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其次要注意揣摩人物的性格、心理,才能读出对话、人物语言的语气,体味其中的精妙之处。最后要有感情诵读,充分认识廉、蔺二人以国事为重,弃个人恩怨于不顾的大局精神,在层层推进的矛盾斗争中体会廉蔺二人的有勇有谋,忠贞爱国。以上三条,都需要在熟诵课文的过程中去实现。
⒊背诵文章最后一部分
    文章最后一部分为“廉蔺交观”(或“负荆请罪”),从“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至结尾。这一部分宜采取分段背,然后再连段成篇。如能对本部分熟读成诵,不仅可增强语感,而且对理解人物形象特点,领会文章全旨精神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学习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学习廉颇忠于国事、勇于改过的精神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3段):完璧归赵。
    第1、2段,介绍廉颇、蔺相如生平,同时指出两个地位悬殊,为后文“廉蔺交观”埋下伏笔。
    第3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为相如出场作铺垫,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相如的胆识。
    第4段,通过缪贤荐贤,先虚写相如的有勇有谋。
    第5段,蔺相如出场,君臣对话显出蔺相如的果敢、机智。
    第6—13段,相如身负重任出使秦国,以其大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机智,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完璧归赵。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极简洁,形象的语言在重重矛盾冲突中刻画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相如奉璧秦王”显示了赵国的礼貌,同时也使后文的取璧、归璧显得有理。当他“视秦王无意偿赵城”时,又不动声色地以“璧有瑕”为由取回璧,然后申说赵王尊重秦王而秦王无意交出赵城,就使秦国承担了理亏的责任,使他的取璧更有理。便说理并不能防止秦王用武力夺璧,他就抓住秦王只是仗势骗璧,不敢逼人太甚,以至璧碎人死,白受天下人谴责的心理,演了一出怒发上冲冠,以死来威胁秦王。秦王果然“辞谢”,“固请”,证明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能力。但蔺相如却又确实以死保璧,以生命捍卫赵国的尊严,因为当时的形势发展也许在相如预料之中,也许是在秦王掌握之内,蔺相如必须时刻有为国家而牺牲的心理准备,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叹服。随后,相如又利用秦王自大麻痹的心理,争取了五天的时间,暗中把璧送回了赵国,而蔺相如,作为赵国形象的代言人,却勇敢地留了下来,接受莫测命运的裁决。至此,矛盾就由“夺璧”、“保璧”转化为是否杀蔺了。在秦国朝廷上,蔺相如出人意料地直斥秦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为自己把璧送回赵国找到理由,接着一句“赵王奉璧来”表明了赵国是尊重秦国的,从而提出交换可以,但秦国需先割让十五城。这样既保全了秦王的面子,又维护了赵国的利益。最后,蔺相如置生死于度外,坦然对秦王说:“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方面,蔺相如估计秦王不会杀自己,因为“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另一方面,他也是准备以死殉国的,毕竟是大国的横暴之君,脾性难以预料,大怒之下杀相如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秦王最终还是很理智地“毕礼而归之”,蔺相如在这一回合中又占了上风,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和自己的生命。在一个个以弱对强,险象环生的斗争场面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爱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