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
2019-06-01第二部分(14—16):渑池会。
第14段:廉颇、蔺相如渑池会前计议。一方面显示了蔺相如的机智,另一方面也充分显示了武将廉颇虑事周全,一切从国事出发,有勇有谋。
第15段:详写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的过程。表现出了秦王的骄矜,进一步揭示了蔺相如的勇敢和大无畏精神,以死捍卫国家尊严的高贵品质。
第16段:渑池会结束,秦国终未能占赵国上风。
第三部分(17—21):廉颇交观(负荆请罪)。
第17、18段:蔺相如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19段:相如不计私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说服门客,充分体现了一心为国的赤胆忠义。
第20、21段:蔺相如的胸怀也打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廉颇以国事为重、知过必改,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本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不仅深化了廉、蔺二人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司马迁的观点,只有内部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才能抵御外侮。
四、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合传,按史记的体例,开头将两人并提,表明二人同以保卫赵国为己任,二者的事业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同时又突出了廉颇的战功,表明了蔺相如出身低微,这样就为缪贤推贤,赵王破格提拔埋下伏笔,同时也使读者了解后文廉颇宣恶言,后又负荆请罪的深刻含义。虽为合传,但本文以蔺相如为重点,以三个故事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三个大舞台,逐层显示了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尤其是在完璧归赵一部分中,作次依次描绘了取璧、保璧、归璧三次有步骤的行动,紧扣和氏璧的命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蔺相如的有勇有谋。虽不见战争,场面却不逊于战场,环环相扣的写法使文章显得紧凑,扣人心弦。
司马迁在选材上有其独具匠心之处。战国是战事纷飞的时代,但在《廉蔺列传》中却看不到四起的狼烟。三个故事都是以文官蔺相如为中心,讲的是赵国的内政外交。而事实上,这三则故事又无一不与军事有重大的联系,蔺相如、廉颇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涉赵秦的关系、关系到赵国的安危存亡。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作者独创的以人物为主体再现历史真实的记传体编撰方法的特点。史家选材贵真实,叙述求简。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但必要处,绝不惜笔墨。如缪贤荐蔺相如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一节,一一写来,体现了史书选材于重大事故谨持持重的态度。在文末蔺相如舍人谏相如一节,也不厌其烦,将蔺相如与舍人的对话实录下来,为后文“独畏廉将军哉”张本。可见:史记的选材与作者的史观息息相关,即再现史实,又表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
五、掌握重点实词词义辩析的方法
本文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篇文言文,不仅篇幅长,生字多,而且语言现象也非常多,如果不利用工具书,掌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是难以奠定学习文言文的良好基础的。
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实词有:书、请、对、幸、许、负、立、交、设、引、恐、毕。对这些实词宜采用卡片积累法,逐步巩固,才能掌握。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