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广东版)
2019-04-16答:小说是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小说的三要素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2、 短篇小说有什么特点?
(看第一段,并概括要点)
答:篇幅短小;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
3、 从本单元小说中你可以学习到什么?
见第二段。
l 基本阅读
第九课 药
鲁迅
第一课时(抓情节,明主题)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二)识记生字词(课前预习完成,课上检查、订正)
1、 字音:蹩进 攫取 滞板 庾毙 搭讪 丛冢 悚然 褴褛 咳嗽
2、 词义:无精打采 跄跄踉踉 层层叠叠 恍然大悟
(三)阅读感知
思考、探究:
1、 通过初次阅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小说故事内容,并各用不多于八个字概括各部分内容。
(学生同位互讲,然后推荐优秀者。教师提示、补充。)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时间)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第二年清明
(明线)老栓买“药”——小栓吃“药” ——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
↓ ↓ ↓ ↓
(地点) 刑场(连接) 茶馆(交织)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 ↑ ↑ ↑
(暗线)夏瑜被害 ——夏瑜血被吃 ——茶客谈夏瑜 ——夏四奶奶上坟
小结:华夏代表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正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2、 思考、探究:小说中的“药”有什么含义?以“药”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学生间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教师提示、补充。)
答:小说以“药”为题目。 “药”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概括小说情节作用。
2) 连贯双线结构作用。
3) 揭示主题作用(“药”的含义):人血馒头不是药,这种迷信的产物只会使人更早地丧命;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必须另找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病症的新药。
练习:完成《课程探究》第31页第5小题。
(四)布置预习
1、 从文中找出康大叔、花白胡子、华大妈等人物的语言,并想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2、 课后练习:完成《课程探究》第31页练习。
第二课时(抓人物,归纳性格特征)
(一)评讲《课程探究》中练习,导入 新课。
(二)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考、探究:
1、 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属于哪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