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作者最终一语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审美鉴赏
我们取本文两方面美点来鉴赏一下:
1.对比反衬,事理昭然
本文在说理上的最大特点便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既有“九国之师”与秦的对比,又有秦与陈涉之众的对比,也还含有“九国之师”与陈涉的对比,当然也还有秦自身前后的对比。这里有一点应该明白,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之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对比,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2.铺排夸饰,笔力雄浑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虽不是赋,然而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夸饰,层层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宏图,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语,其实“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之义,“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指“天下”。整个四句的意思以一语便可概括:“有吞并天下之野心”。而文章通过夸饰铺张,则增强了语势,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就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二世一旦而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间写九国合纵缔约、会盟弱秦时,作者竭力铺陈渲染了四君子及九国的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
再如,文章在写秦与六国之师交锋的情况时道:“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用短句排出,短促而节奏明快,读来语气似乎是越来越强,突出了秦之强盛。“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则通过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秦统一天下已是势不可挡。
还有,写秦始皇统一六国,则以“振长策”“吞二周”“履至尊”“执敲扑”等语构成一组排比,极力塑造出了一位“威振四海”、君临天下的封建暴君的形象。
另外,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声,很有气势。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些地方又是骈散结合,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可谓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中那些词汇意义较为抽象,一般不表明确含义,起到组织实词以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兼词等。文言虚词数量虽然比较少,但使用频率高。虚词用法灵活,且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较大,阅读文言作品及解题时应注意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