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过秦论
2019-03-17其一,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盛。诸侯招罗人才,约从离衡。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弱秦时,极尽铺排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并倍加称颂;再历数九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最后,“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些都与这次活动的结果——秦开关延敌,诸侯自困形成了对比。清代学者金圣叹评及此篇时也曾说“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才子古文•历朝部分》),真乃一语破的。
其二,与第四、五段所述的陈涉的情况形成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败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败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的。正因为在第二段里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垫下基础,到第四、五段里,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不攻而九国自破;陈涉亡秦,易如反掌。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都向矛盾的两极强化,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文章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更为有力。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至“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剖析:用衬托写法: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意思是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意思是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仁义不施,民心丧尽,“其亡可立而待”,所以段末只用一句话写它的覆灭。
有人在分析这一段时认为,贾谊说陈涉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这是对农民起义领袖的贬低。这种说法是极不合理的。须知,作者在此运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不难看出,上文对秦的强大和声威的渲染,那是明褒实贬;这里写陈涉的低贱和平庸,却是明贬实褒。因为“疲弊之卒”居然打败了“信臣精卒”,“斩木为兵”居然战胜了“良将劲弩”,“数百之众”居然攻克了“金城千里”。这便更衬托出了陈涉的才干,也更证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
近人高步瀛分析这一段时曾说:“(秦始皇)其势力益雄,防卫益固,真可谓若万世不亡者,而陈涉以一无势力之人一出,而遂亡秦。此段更就前文所述,两两比较,几同卵石之异,而卵竟碎石,是真奇怪不可测度。”(《文艺流源》)是的,通过衬托,确乎让我们有着一种以卵击石而卵存石碎的感觉。
4.“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剖析: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情况有二:
一是以陈涉与六国相比,作者认为从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六国,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回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小弱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