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过秦论

2019-03-17

    其实,作者在这里极力渲染秦之“固”,正是为下文陈涉之师的“并起而亡秦族”张本的。
    1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剖析:良将劲弩,好的大将佩戴着强劲的弓弩。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手持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秦始皇一旦统一了天下,便骄纵残忍,对百姓处处设防。无“仁道”者若此,民岂能不反?
    1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剖析:已定,已经安定,指统一了中国。以为,认为。金城,坚固的城墙。金,比喻坚固。万世之业,万代的基业。此句的意思是:天下已经平定了,秦始皇自认为有关中这一险要而坚固之地,(又)有千里难以攻破的城池,(正建成)子孙万世的帝王基业。
    作者在这里竭力渲染了秦之强大,意在与下文陈涉之师的进攻情形形成反衬。
    也许正是因为秦始皇以为“万世之业”已成,因而他才“废先王之道”,并骄纵蛮横起来。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自称为“万世之业”的强秦,就是这样的一个千里“金城”,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其中原因不值得人们去深思吗?其教训不值得人们去反省吗?作者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引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的。

    二、重点语段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剖析:“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我们翻译课文时也可以把意思合并为“有吞并天下之野心”。
    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通过夸饰铺张,不但增强了气势,而且更加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这样写来,也为下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了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对比。
    在战国初期,万乘之国共有七个,秦居其一,实力与其余六国相等,它的进一步强大自孝公开始。文章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耕战、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之“成功”的一面,以与下面的“失败”的一面结合起来,让人们从对比中更清楚地认识到秦之“过”。
    另外,文中“连衡”一句实为虚笔,因“连衡”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当是秦孝公(前361至前338年在位)之后十年之事。
    2.“当此之时”至“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剖析:这里作者竭力地铺陈渲染了九国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其目的无外乎两个方面: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