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案

2018-08-16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