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

第二章盛唐诗
(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盛唐诗坛的特点及其主要诗人诗歌特点。
重点:盛唐诗坛不同于初唐的特点。
难点:“盛唐气象”。
第一节  盛唐诗歌概述
一、盛唐诗的划定(713—765)
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
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
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思考题:那一种分类法好些?还可有哪些分法?(按形式分)
第二节  盛唐诗坛的特点
1、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第三节  盛唐诗的风貌特点
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1、殷璠、严羽的论述: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风骨,指情辞劲健;兴象,指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有形象,有感兴。言近旨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盛唐,开元天宝年间(7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神来,气来,情来”,声律风骨兼备,真正实现了南北文化合流的理想,诗歌高潮真正到来。
严羽《沧浪诗话》: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盛唐诗为学诗者“第一义”。且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他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指语言劲健有力;气象浑厚——指感情浓郁、内容充实。注:殷璠“声律风骨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
2、现代学者的论述
缪钺:“浑雅空灵,情辞丰腴”。如芍药、海棠。(《诗词散论》)
李泽厚:“盛唐诗对人世现实充满憧憬,有着青春、自由、快乐。”(《美的历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