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第三课时)教案
2018-03-27观点四:以为“‘乌鸦’固然与其他景物共同构成了坟场悲凉的气氛,但这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乌鸦的出现和飞逝,是作者用‘曲笔’告诉读者花环来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手法”,“作者写‘乌鸦’远飞而去,否定了‘显灵说’,用‘曲笔’含蓄而有力地说明了花环的来历,颂扬烈士革命精神,显示革命事业后继有人”。
教师针对以上见解,可作如下点拨:
上面所说的第一、二种见解,固然相反,但也有共同点:都把“乌鸦”认作象征力量。第一种说法,把“乌鸦”作为革命的象征,然而鲁迅已经“平空添上”了“花环”,为什么又“平空添上”“乌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地重复了一个细节?这样做,岂是鲁迅似的大手笔所为?第二种说法,“乌鸦”因见花环而“不敢飞上坟头”,还因此“退避”远处,那简直是“神鸦”了,未免太神秘费解了。
第四种说法以为,作者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是可取的。鲁迅作此小说,还在“五四”运动之前,迷信神鬼还相当普遍,他惟恐读者误信小说里真的在写夏瑜死为鬼雄,于是用乌鸦的描写来否定“显灵说”,让读者思考花环的来历,这种分析大约不悖于作者命意。然而我们并不以为这是“主要的”,“主要的”还在于写坟场的气氛,如第三种意见所示。小说的结尾,并不专在写夏瑜的坟,它同时又写了华小栓的坟,并不专写夏四奶奶上坟,还写了华大妈上坟。夏瑜因从事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被杀害,他的血被制成了人血馒头,不觉悟的人们用它来治病,结果怎样呢?也就是说“药”效如何呢?鲜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的革命者和以人血馒头为“药”的病人,化成了相邻而又相隔(隔一条小路)的土馒头。此情此境,多么凄惨悲凉!两个老妇人在坟地相见,都在寻求慰藉,又都落空了。她俩对于儿子的死,都迷惑不解。正在这时,“铁铸一般”躲在枝上的“乌鸦”大叫一声向远处飞去,这是沉寂中的孤单的音响,更显出周围“死一般静”。环境描写衬出了两位老妇人心情上的空幻,由此反射,也显示出小栓仍不免于夭折,夏瑜的牺牲也未能唤起周围群众的觉醒,作为“药”效而呈现的,是坟场上的两个相邻又相隔的土馒头。“乌鸦”的细节,主要的艺术意义,该是在全篇的色调上,再添一层阴冷。
六、总结全文
教师出示投影:
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用“药”造句。
(1)药! (2)“药” (3)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并总结:作品中烈士的血竟成了治疗痨病的药!多么令人震惊,多么悲惨啊!可见,脱离群众的革命多么可悲,它对病态社会来说只能是一剂无益而荒唐的“药”,那么,究竟什么是疗救病态社会的药?鲁迅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国民愚昧的灵魂,以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为麻木已久的国民苦苦寻求着一剂良方。
七、布置作业
1.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试写他们在牢中的一段对话,二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