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可先让学生回忆高一必修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中的有关内容,并介绍鲁迅写这篇小说时的思想状况,使学生懂得当时鲁迅是一位在黑暗中探索的战士,虽然还未找到济世的良方,但正视社会种种弊端,始终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在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可从标题《药》入手,展开情节,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由浅入深地认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3.讲读课文,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上,进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但不要脱离鲁迅当时思想和写作的意图,而对“药”的含义随意加以引伸发挥。

4.选择描写人物的典型句段,让学生朗读、思考,并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人物的不同类型及不同的描写方法。

5.小说共四节,第一、三节是重点;第二节主要起过渡作用,可从简从略:第四节主要抓气氛渲染,不必过分用力。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社会背景和《药》的含义。

2.注音释词。

3.明暗两条线的构成。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读课文前,结合“预习提示”的内容,教师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

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烈士的鲜血激起了他的强烈义愤。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革命的资产阶级却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之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话有二层意思:一是小说写的人物多是“不幸的人们”(包括民众和革命者),二是写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包括写出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当时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人们疗救”而已。

2.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要求学生完成以下思考和练习题。

A题目中的“药”是指什么?这药用来治什么病?它是怎么来的?这是否“包好”的药?为什么?

B小说是怎样围绕“药”而展开情节?

C小说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按社会关系给人们分类。

D给以下字注意:

檐( ) 腻( ) 撮( )

簇( ) 怔( ) 滞( )

攫( ) 窸( ) 窣( )

蹩( ) 拗( ) 瘐( )

冢( ) 竦( )

E.查字词典,解释文中应掌握词语。

二、检查作业 ,教师订正。

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这不是“包好”的良药。为什么不是良药,可以从三方面看:华老栓愚昧无知,受骗上当;刽子手以此骗人钱财;小栓病死。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

4.注音:

yán nì cuō cù zhèng zhì

jué xī sū bié ǎo yň

zhǒng sǒng

5.释词:

攫取:掠夺。攫,抓。 踌躇:犹豫。

饱绽:饱满得要破裂。绽,裂开。

宛然:仿佛;逼真地。

跄跄踉踉:走路不稳的样子。也作“踉踉跄跄”。

煞(是难看):极;很。

玄色:墨色。

搭赸:一般写作“搭讪”。为了跟人接近或把尴尬的局面敷衍过去而找话说。这里是后一种意思。

乖角儿:机灵人。这里指善于看风使舵的人。

板滞:呆板,停止不动。

竦然:惊惧的样子。竦,通“悚”。

三、指名学生口头叙述华夏两家悲剧故事的梗概。要求主要情节不遗漏,时、地、人、事交代清楚,并说清两家之间关系,口述时间不超过3分钟。教师订正: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家茶馆。小茶馆业主华老栓的儿子小栓患了痨病,他到刑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用烈士夏瑜的鲜血沾在馒头上卖给华老栓。小栓当天早上吃了人血馒头,而第二年就死了。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贫寒。参加革命后因夏三爷告密而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终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想不到他的鲜血却被刽子手卖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小栓和夏瑜死后,却被埋在穷人的坟地里。这就是华、夏两家悲剧。

四、提问:两家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

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络起来。小说的情节的发展是在四个相对集中的场景中进行的,两条线索也就是在这些场面中交织的。在刑场上,由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而将两线连接,这是情节的开端;在老栓家,由小栓服下夏瑜的血而将两线交织,这是情节的发展;在茶馆里,由茶馆谈药并谈夏瑜而将两线汇集,这是情节的高潮;在坟场上,由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同时为儿子上坟而将两线融合,这是情节的结局

教师边评讲,订正,边板书:

药(人血馒头)

五、讨论:这篇小说如果不采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方法来安排情节,可以不可以?比如,能否只用单线,或两条都用明线?请说出理由来。教师提示:

1.用单线有两种情况,一是只写华家的遭遇。这虽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入开掘,恐怕无法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二是只写夏家的悲剧,并把暗线变为明线,这当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化或有可能使主题散而不集中。况且鲁迅写小说的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进行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的需要了。

2.如果小说都用两条明线展开,那么时空难以处理,情节容易零散而不集中,从而导致头绪紊乱。

3.这篇小说用明暗线索展开情节,不仅头绪清楚,而且开掘出了深刻的主题。这个主题深刻在于,把家庭悲剧跟重大社会问题紧紧联系起来,使人们不仅深刻认识到“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不幸”在哪里,而且激起人们去思索如何“疗救”这个病态社会。

六、提问:小说以“药”为题,是否还有哪些深意?明确:“药”是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不是治痨病之“药”,它是使人早日丧生的迷信之药。但它的深层意思还在于让人们思索如何去探索济世良方。题目语带双关,小栓得了痨病服错药而致死了,“病态”的社会要服什么“药”才有“疗救”希望呢?民众是愚昧的、痛苦的,革命者是悲哀的、寂寞的,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需“上下以求索”。

七、追问:同学们学过近代史和现代史,请说说马克思主义和济世良方该是什么?明确:革命者不能脱离群众,只有唤醒愚昧群众的觉悟,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八、讨论:环境,是人物生存的空间,人物活动都离不开特定情境。试举例说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提示:《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1.时代特点例:描写茶馆——点油灯,用洋钱,茶客无所事事。描写刑场——“士兵衣服前后有个大白圈”、“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描写坟地——摆出菜化过纸,等等。(交代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定社会背景,社会习俗,或表现广大群众的愚昧和麻木)。

2.景物特点例: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气氛阳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华老栓得到人血馒头后,作品写到“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反衬出华家幻想的破灭);最后一节坟场描写,写天气“分外寒冷”,枯草“支支直立”,声音“愈颤愈细,细到没有”,乌鸦“铁铸般站着”,等等(烘托夏四奶奶与华大妈无比沉痛与悲凉心情,这些无不引起读者共鸣)。

九: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

2.想一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夏瑜,还是华老栓?

3.小说塑造人物运用了哪些手段?其中哪种手段最突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各类人物形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分析各种人物描写手段。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回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中的1、2、3题。教师评讲,订正:

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这交代了社会背景在清代,因为它是当时士兵服装的特点。“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夏瑜这句话进一步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因为它是当时辛亥革命者最主要的政治主张。坟地的描写,反映出当时残酷社会现实:人民饥疾成灾,革命者被血腥镇压,死者甚众。

二、讨论:这篇小说是否有主人公?为什么?

提示:这篇小说描写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对主人公是谁将有多种理解:或认为华老栓是主角,因为描写他的笔墨最多,刻画得相当丰满厚实,而且他贯穿故事始终;或认为夏瑜是主角,因为他的悲剧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有的认为华、夏两者都是主角,因为本文明暗两线交织在一起写,互为依存,离开任何方都会大大削弱主题,有的认为本篇小说没有主角,写的是群像,只是借一群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来体现主题的。

相比之下,最后一种观点比较符合本文的实际。因为本文不仅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了贫民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思的事件,表现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那怕是用墨最多的主要人物),都很难单独达到体现这一主题的目的。

三、提问:鲁迅创作爱憎分明,请根据作者对笔下人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给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悲哀的革命者:夏瑜

愚昧而麻木的群众:华家夫妇、看客、茶客(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

丑恶的爪牙、帮凶:康大叔、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

四、引导学生理解以华老栓为主的形象。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提示:第一部分由几个小层次构成——开头写阴暗的气氛,接着写老栓接过华大妈洋钱上路买“药”,再写到刑场买“药”的情景,最后写他怀着希望回家。朗读时,各小层次之间应有稍长停顿,以示区别。这大部分对话不多,但朗读时应注意区别陈述、疑问、感叹三种语气。凡中间有破折号的,上下不能紧接着读。

2.提问:第一部分,多次写到“洋钱”,请分别指出,并说明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以下细节描写(尤其是黑体字词语),可看出华老栓是属于贫 穷的劳动者。他家的一点洋钱来之不易,是血汗积攒来的。为了儿子治病,他只好从“枕头底下”拿出来。但带钱郑重其事,深恐掉失。

A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

B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C按了按,硬硬的还在。

D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交给他。

3.提问:作者普通劳动者,华老栓具有性格最本质的一面——勤劳而善良。要求学生从第一、二部分中指出描写这方面内容的文句。

提示:他疼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而舍不得花的钱。到了买“药”刑场,他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冷”。在他眼里,看杀头的闲人像“鬼似的”,当刽子手递给他想要买的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些都说明他的性格是善良的。

4.讨论:在第二部分写华老栓回到家,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问:“得了么?”当将煎人血馒头时,又写小栓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这样描写华大妈,有什么作用?

明确:描写华大妈的神态和语言,是为了表现母亲爱子心切,深怕买不到被认为医痨病“包好”的“药”。因为能否买到直接关系到儿子的生死。当知道这“药”已得到后,在未煎烤前,又怕儿子看了血淋淋的馒头不敢吃,所以不让儿子过去。

5.提问:华老栓是当时社会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作者写他,主要是突出他性格的另一面——十分愚昧、麻木。要求学生概括口述这种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这主要表现在他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这件事上。他对刽子手骗人的话深信不疑,为有机会买到这种“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他无比兴奋,小心地煎“药”,充满希望地看儿子吃“药”。他关心的只是儿子的痨病,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毕恭毕敬。这些都表现他愚昧到麻木不仁程度。

6.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华老栓爱子心切,而显得十分愚昧的有关心理描写句子。

A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B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C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7.讨论:华老栓既是不觉悟劳动群众的代表,那只写他的愚昧和麻木,而不写其他人,能否反映出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

提示:华老栓虽然是小说中重要人物,他那悲剧性的愚昧具有典型性。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根深蒂固,成为社会严重问题,单写华老栓还不够,还应该写华大妈、看客、茶客、夏四奶奶等人物,即既有老的,又有年轻的;既有整天碌碌操劳的,又有无所事事的,这样才能深刻而广泛地揭示出本文的主题。

8.要求学生指出其他群众的愚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夏瑜宣传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听了《感到气愤》;夏瑜挨牢头的打,驼背五少爷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夏瑜说阿义“可怜”,茶客们却说他“疯了”;夏瑜被杀害,人们“潮一般”去赶看热闹;甚至烈士的母亲也不理解自己的女儿为什么而牺牲。她不感到光荣,竟然感到“羞愧”,等等。

9.教师进而指出:鲁迅写华老栓等人物,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 同情他们的处境和悲惨的遭遇,又批判他们的愚昧落后。而他们的愚昧,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因此作者揭出他们的“病苦”,也就有力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恶。

四、引导学生理解康大叔形象。

1.提问:康大叔这个人物是在什么场合出现的?文中怎样指称他?为什么不始终用“康大叔”称呼他?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刽子手?

明确: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憎恶之情。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2.要求学生用一、二句话概述康大叔的恶行。

提示:口述应包括这些内容——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3.教师进而指出: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4.提问: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请说说,作者塑造这个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段?

明确: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5.要求学生把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最精彩文句,指出来,并说明为什么精彩。

提示: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的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五、引导学生理解夏瑜形象。

1.提问:作者描写夏瑜跟描写华老栓、康大叔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夏瑜,是用间接方法,即其人没有正面出场,而是通过康大叔的谈话从侧面反映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而后者都是用直接描写方法。

2.追问:一般说来,间接描写的形象不如直接描写的形象鲜明,因为它不具有直观的可感性,不通过读者想象或联想,形象往往不清晰。但夏瑜这个人物却令人久久难忘,这是为什么?请说出理由来。

提示:这是因为夏瑜是个值得同情而发人深思的悲剧性人物。他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具有强烈民主思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在革命遭受挫折,自己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投入监狱时,仍然坚持斗争,宣传革命道理,主张“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并极力“劝牢头造反”,最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夏瑜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但他的最大悲剧就在于,他的革命道理并没有被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为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和支持。他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夏瑜这个悲剧性人物激起人们种种思索:革命者的惨痛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怎样疗救这个病态深重的社会?怎样唤醒民众?

3.提问:在康大叔跟茶客对话中,说到夏瑜“还说可怜可怜哩”,以后又冷笑花白胡子说,“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怎样理解夏瑜“可怜可怜”的说法。

明确:“可怜”是指可怜牢头阿义如此不觉悟。夏瑜为了达到“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政治目的,劝阿义也参加造反,阿义却打他。他不但没有丝毫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很可怜,这说明他忧虑深沉,胸怀十分宽广。

六、作业 。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二、四、五。

2.预习《基础知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基础知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分析小说主题的一般方法。

3.归纳《药》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订正“思考和练习”二、五。

1.明确题二作答的要点:这段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老栓夫妇的动作和神态,可实际是从侧面写康大叔。因为康大叔是封建爪牙,帮凶,他体现着封建统治者意志和秩序,所以他们 当康大叔说话时,都要“笑嘻嘻的听”,“恭恭敬敬的听”。更因为康大叔为华小栓提供了人血馒头,华大妈格外感激,所以要“加上一个橄榄”,以示格外敬重。但这“笑”和“敬”的背后却隐藏着“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