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2017-07-02

(点拨:读时注意体会王熙凤讨好、张扬、谄媚的语气。)
8.学生欣赏电视剧《红楼梦》片段,观察王熙凤的扮演者邓婕是怎样处理这一角色的。(点拨:邓婕这段语言始终伴随着笑声这就很好地体现了王熙凤语言讨好、张扬、谄媚的特点。)
9.总结提升
曹雪芹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把在贾府纠葛种种、矛盾重重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把事情办得停停当当、规规整整,既守儿媳、孙媳的规矩,又讨祖母、婆婆的欢心,并由此在贾府中春风得意、炙手可热、游刃有余的王熙凤初步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10.播放歌曲《聪明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定位。
(二)赏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方法同上)
1.品读宝玉出场
(1)出场前
a.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b.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写好他的出场很不容易。我们且来看作者是怎样浓施粉黛使宝玉在疯疯傻傻的议论中、孽根祸胎的嫌憎中、憨顽娇养的传闻中、惫懒懵懂的疑惑中出场的。大家阅读课文,看一看从黛玉进贾府到宝黛相见,都见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
(点拨:进贾府,拜贾母;拜了贾母,拜舅母;拜了舅母,认姐妹;认了姐妹见凤姐;见了凤姐,拜母舅;而后赐了饭,赏了茶,又写了吃饭、饮茶的种种规矩和排场。而后,方听见一阵脚步声,丫鬟笑道:“宝玉来了!”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文似看山不喜平,曹雪芹对不同的人物采用了不同的出场手段,王熙凤的急言快语和宝玉的慢条斯理,两次出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品读肖像描写:
范读宝玉两次出场的打扮,请学生思考:两次出场,宝玉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点拨:变化的是衣着,不变的是“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切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品读两首《西江月》:
学生反复诵读: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形象。
性格特征:叛逆。这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