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和观灯

2017-05-08

花灯在争奇斗妍中不断发展与翻新,到明清时,北京王府井大街和前门外厂甸一带,都曾开设了灯市,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且以诗谜贴于灯上,供观灯游人猜射,谓之“春灯谜”。其实,花灯最早只有宫中和京师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借以炫耀门庭。后来,民间富户也相继效尤,灯市就应运而生。随之民间也买灯、挂灯、赏灯,久而久之即成为习俗。后来赏灯发展到赛灯,如在杭州举行全国灯赛,福州与苏州的花灯被评为上品,有诗曰:
春灯绝胜百花香,元夕纷华盛福唐。
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
这是描写当时福州与鳌山的盛况。这些福州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苏州的花灯在宋代就很有名,种类也多,如万眼罗灯,是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精巧图案,点燃灯烛,透出万眼。还有安徽的玻璃灯,其骨架是用玻璃制成,点燃后,明亮无骨,所以当时就叫“无骨灯”。宋代还有一种走马灯,宋人对其作了生动描写,“飙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走马灯至少发明在15XX年前,它的奇妙在于自动化。由于灯罩的旋转,画在上面的马宛如在不停地奔跑,故曰“走马灯”。《燕京岁时记》记载:“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走马灯的关键部件,是放在蜡烛上方的一个纸轮。由于蜡烛燃烧,周围空气变轻而急速上升,引起灯内空气持续对流,这股热空气推动风轮绕轴旋转,带动与纸轮轴联在一起的灯罩“拥骑飞绕”。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大发明。
谓之灯节,当然必须有灯。对于元宵之灯,我国历代诗人也竭尽咏歌之能事。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在元宵之夜诗兴大发,曾有盛赞元宵灯会的绝妙诗句:“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我国元宵节的花灯品种繁多,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如玲珑剔透的熊猫灯、狮子灯、老虎灯,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武松打虎、孙悟空大闹天宫,还有民间年年都有的龙灯、云灯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的灯节会更加绚丽多姿。
2.闹元宵
元宵节突出的特点是“闹”,而且是晚上“闹”。众多的群众游乐内容,都是在“闹”中取乐,以“闹”逗人。这一晚上,举国上下,长城内外,都在闹元宵,这一夜是一个难得的狂欢之夜。顾禄《清嘉录》“闹元宵”条记载:“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交,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清代的闹元宵主要是指元宵节时的一种乐鼓游行活动,正如清代范来宗《锣鼓》诗描写的那样:
轰连爆竹近还遥,到处喧阗破寂寥。
听去有声兼有节,闹来元旦过元宵。
太平响彻家增乐,开道声稀巷转器。
取次春风催劈柳,卖饧时近又吹箫。
以乐舞锣鼓为主体的闹元宵节俗,据一些资料记载,至少可以上溯到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鞭炮声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吟道: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