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和观灯

2017-05-08

(选自彭国梁、杨里昂主编《我们的端午》,岳麓书社XX年版)
二、元宵节庆
1.张灯结彩
元宵节一到,人们都有张灯结彩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节张灯起源于汉初。那时,正值佛教自印度(或说西域)传入,东汉明帝刘庄十分笃信佛教,知道在印度有燃灯习俗,故曾下令燃灯表佛,并亲自到佛灯寺燃灯。佛教利用元宵节俗,扩大了自身的影响,融合了佛教习俗。到唐代,元宵节由挂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因为节日需要灯的人特别多,其制作工序繁杂,于是制灯与售灯的“灯市”应运而生。京城灯市“作灯轮高二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一百五十尺、三十间大的灯楼。灯楼上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杨贵妃的二姐韩夫人令人制作的灯山“百枝灯树,高十八尺,竖之高山,上元之夜,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唐明皇时元宵节所制作的灯规模之大。正如诗人崔液所呤: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到了宋代,灯节更是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当时有人以五色琉璃巧妙制成各种奇异灯形,灯上还绘有花卉百鸟、山水人物。为了鼓励人们到御街观灯,朝廷甚至规定:“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因此观灯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前呼后拥,比肩接踵。《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至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还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种,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古代元宵节比之今天要热闹得多。隋代京城在宫门外,准备的戏场长达八里,歌舞者多达三万。唐代把观灯的时间延长为三天,而且是法定假日,各官署都停止办公。宋代规定的放假时间为五天。明代的灯节时间最长,是从正月初八挂灯,直到正月十七才落灯,百姓庶民都倾城出动,成为一年之中街头最为热闹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笔下的“火树银花”,原来就是出自被称为绝唱的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这首千古流传的不朽诗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之中。
元宵节除了保留着许多有趣的游戏习俗外,还流传着一些轶闻趣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成语,就是出自元宵节。相传,宋代有个叫田登的人,会考当了州官,为了避“灯”与“登”同音之讳,他骄横跋扈,不许老百姓说“灯”,“点灯”只能说是“点火”。这个田登上任当了州官不久,在元宵节时,贴出布告上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于他平时胡作非为,人们根本不买他的账,针对布告便讥讽他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另一个故事是,公元11XX年,居住在东北松花江中游的阿什河女真族建立了金国。1124年,有个中原的和尚被掠到金国,恰逢上元佳节,这个和尚就制作了一个大球灯,用高竿升挂起来。金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玩意儿,都十分高兴地前来赏灯。这时,金国的皇帝吴乞买也来观看,他惊讶地问群臣:“这个亮亮的玩意儿是什么东西?是不是一颗新出现的星星呀!”群臣将这盏灯球的来龙去脉向他做了禀报。恰在这时,发生了一场被掠在金都的其他汉人哗变事件,吴乞买便把这盏灯的升起与之联系起来,错误地认为这盏灯是聚众闹事的信号。由于他的无知,下令杀死了这位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东北的无辜和尚。后来,他迁都北京,才懂得了中原庆祝灯节乃是一种节日习俗,根本不是什么哗变信号。后悔之际,他也开始大张灯火,大闹灯节。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