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7-04-16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
  例(4)作者意在介绍南极洋上冰块的各种情状,选用了多项比喻来描写,具体形象,生动传神,每项比喻都恰当无多余,故为瑜。例(5)要表达“愁”绪,而愁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作者巧妙地只用了十六个字,却兼用了设问、夸张、比喻等辞格,把自己的离别故国、愁思不绝的感情突出而又具体地展现出来了,言简意赅,又使辞格有效地表达了主旨,成为千古绝句。因此,若能做到修辞手段与信息内容的完美统一,言简意赅,便能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反之,若不顾主旨,只求形式华美,则文不达意,或冗赘多余,表意不明确等,便不能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例如:
  (6)我对于使别人痛苦,使别人悲哀的人,我也就恨得比以前更加深刻、更加执扭、更加普通。(郭沫若《筑》甲版)
  这里运用了排比,但排比的后二项表意不明确,因而显得生硬,作者在《沫若文集》里便将后二项删去,改为平语,更简洁明确。再如: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8)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骄嫩嫩,停停当当人人。(乔吉《天净沙》)
  上面两例都运用了叠字格,但李运用它的复叠声韵倾诉自己追寻难觅,凄恍抑郁的心情,恰切感人;而乔句无法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显得娇柔造作,失去应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应语境:
  语境大体可分为:情境、景境、文境。辞格选用若能切合它,便能情景交融,恰当严密,使辞格产生独有的魅力。反之则以辞害义,出现形式主义的毛病。
  1、情境:情境包括喜怒哀乐和爱憎之情,以及作者的情感、想象和感受。陈望道先生说过,辞格运用应“侧重在应合情境”,尤其应“侧重在情感。”〔①a〕刘勰亦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应文之本源也。”〔②a〕主张“为情而造文”。辞格运用离不开感情,若能注意与之相适应,便能有效达意并渲染情绪,相反,辞格若与“情”不合,读者便难于接受信息。文不畅达,亦不能达到辞格的特定效果。
  (9)〔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10)〔原文〕:你看,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波浪滚滚,前呼后拥,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两丈高的浪花。……
  〔改文〕: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杨朔《雪浪花》)
   例(9)原文用“鬼哭狼嚎”来描写朝鲜人民,带有贬义,不符合人们感情习惯。改文为中性,较恰当。
  例(10)原文把波浪的翻滚比拟为“前呼后拥”,用于象征劳动人民的诗情画意,感情分寸不当,易使人想起前呼后拥的官僚老爷,改文删去它,便避免了疵瑕。
  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等辞格时,特别要注意切合人们的感情习惯与感情分寸。
  2、景境: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包括辞格所取的景物特点,景物所处的时间、地点。(1)所用的辞格若愈能景,效果愈佳,反之有损于主旨的表达。比如贺敬之的诗《回延安》有一句:“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它运用生动的拟人格,切合景物特点。“红旗飘飘”如同招手,若是写“新建的楼房频频点头招手。”便不切合景物特点,不可想象那将是怎样情景,使用的辞格便有暇。对比以下两例: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