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7-04-16(1)〔原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只见两头不见完,山一样的拥上来。(陈登科《活人塘》甲版)
〔改句〕公路上是走不下了,……军队夹着老百姓、老百姓夹着军队,多远一望,只见人动不见头尾,同潮水一般,拥上前去。(陈登科《活人塘》,乙版)
(2)〔原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篦笄样的叶子立刻合拢,而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
〔改句〕:又是一阵羞愧通过小草的全身,破梳子般的叶子立刻合起来,并且垂下了;正像一个害羞的孩子,低下了头,又垂直了臂膀。(叶圣陶《含羞草》)
例(1)原文被比喻的是人群夹杂“拥上来”的情景,是动态,而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却是“山”、静景如何“拥”?二者相矛盾,不切合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的规律,因而这里所用的比喻不仅达不到生动具体的效果,反而使表达不恰当。为歧格,改文的喻体与本体较相似,避免了疵瑕。
例(2)原文用“篦笄”作比喻体比方含羞草的叶子,但“篦笄”齿密而细,改文用“破梳子”来作喻体,更相似更贴切,更切合“比喻”内律--“有一点极其相似”,因而改文的比喻较优。再如:
(3)他知道星儿怎样扬他们的美眼,月儿怎样独笑。(叶圣陶《稻草心》,见《叶圣陶选集》)
(4)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植树歌》)
例(3)作者用拟人格来描写自己对星星和月亮的印象,但使用时忽略了内部构件的搭配,动词“扬”与后面的宾语“美眼”搭配不当,则使句子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成为病句。后来作者在《稻草人和其他童话》一书中作了修改,改为“他知道星星怎么样眨眼,月亮怎么样笑。消除了搭配不当的语病,比较贴切了。例④为拈连格,后一分句中“种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孤立地看,“种”的宾语应是具体有生命的东西,与抽象的 “希望”不能搭配为动宾关系,但由于它是从前一分句“种树秧”的“种”拈来“希望”上的,合拈连格的内部规律:(1)必须是甲、乙两项事物连说;(2)用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连出变句。因此这个句子不仅没有语病,反而使表达巧妙含蓄,别具一格,故此处所用辞格达到预期效果,准确地发挥了其特有的修辞功能。
二、适“外律”
“适外律”,就是使用的辞格要适合外部各种关系,包括切合题旨、语境等,这样才能取得尽善尽美的艺术效果。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说过:“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又说修辞“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故运用辞格必须注意辞格的外部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切合题旨:
题旨,即说写者的中心思想或话题、意图,运用辞格一定要与题旨相适应,相切合,做到意与言会,言随意遣,使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切之则为贵,传神则至佳。例如:
(4)各种各样的冰块,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东倒西歪,形状各异,有的像卧地的骆驼,伸着长长的脖子;有的像丛生的蘑菇,茂盛圆润;有的像一群水鸟,在海面上飘游嬉戏;……在“内拉顿”的冲撞下,它们动了起来,或左右旋转,或上下波动,加上浮冰块互相碰撞发出的冬冬响声作伴奏,简直就是一场其势无比的舞蹈表演。(《董兆乾《我所见到的南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