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简介
吕叔湘(1904-1998年),江苏丹阳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和《中国语文》杂志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主编、《汉语大词典》首席顾问。吕叔湘先生毕生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了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吕叔湘文集》等。
张志公简介
张志公(1918-1997年),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河北省南皮县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志公先生一生从事语言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语言理论研究和基础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语法学习讲话》《修辞概要》《语文教学论集》《张志公论语文教育改革》《汉语辞章学论集》等。
“修辞”概述
修辞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称为“修辞学”。它和语法、逻辑的关系很密切。简而言之,逻辑是语法的思维准则,语法是修辞的语言基础。
准确、鲜明、生动,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修辞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从用词、造句研究到文章的布局、谋篇。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还研究各种修辞方法即修辞格。
修辞技巧是人民群众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创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作品是我们学习修辞的知识宝库,我们要注意从中吸取营养。
现代中国修辞学的真正确立,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
试论辞格运用的优化
辞格是人们长期的语言审美活动中逐渐创造、总结出来的结构定型的语辞优化格式,它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作为积极修辞手段,辞格在文艺语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对文艺语体的生动性、具体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语言艺术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辞格的特有功能、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甚至成为累赘或消极歧格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使所用的辞格能尽善尽美,充分发挥其生动感人的魅力,引起人们较大的审美兴趣?本文将对此作具体的探讨。
笔者认为,运用辞格,首先必须切合“内律”,方能成其为格,这是优化的基础;其次必须适合“外律”,即适合外部各种关系,方能尽其善;三须具有美感性,即所用的辞格若能形音义皆美,独具韵味,则能获得极大的审美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优境界。此可称为高级辞格。
一、切“内律”
“切内律”,便是切合辞格内部的结构规律。使用某种辞格时,首先必须注意各辞格的要素特点,注意选择搭配内部构件,使辞格准确地发挥其特有的修辞功能,否则不成其为辞格,或若有所违背偏差,也会造成语病和歧格,更谈不上语辞的优化了。比如“比喻格”,其主要“内律”有两条:一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二是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事物,倘缺一个,比喻便不成立,或有所偏差,便成歧格。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