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言学论文选读》教学教案(新人教版)

2017-04-16

  (11)毛主席走遍全国,
      山也乐来水也乐,
      峨嵋举手献宝,
      黄河摇尾唱歌。(河北民歌)
  (12)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袁鹰《井冈翠竹》)
  例(11)中“嵋嵋举手”与峨嵋山的奇峰突起的特征很相符。“黄河摇尾唱歌”与黄河上的曲折细长的特点很相似,而与河水汹涌似在唱歌相似,因而这里运用的比拟格能切合景物特点,又与人们欢乐的感情相协调,因而所用的辞格生动形象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旨,便为瑜。而例(12)作者要歌颂井冈山军民的坚强不屈的品格,选用了井冈山特有的翠竹来象竹,并赋于毛竹于人的动作,作者这里也采用了比拟格,但没有注意到毛竹的特性,毛竹会折腰,李阳冰云:“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这样,所用的辞格便有暇。
  (2)辞格所选用的景物愈能接近彼时或彼地的特点,效果愈佳。古人云:“取譬不远”,即比喻最好就地取材。其它辞格亦是如此。
   (13)东京也非是这样。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鲁迅《藤野先生》
  (14)上班路上,看到被风打下的青枝绿叶在街上发着抖,一株合抱粗的大榕树也被刮倒了,横在马路上,我觉得,我的生活也像遭了一场台风,被刮得乱七八槽了。(孔捷生《姻缘》)
  例(13)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所谓“留学”现象进行贬义色彩的描写,选用比喻格,并选用日本当地名山“富士山”作喻体,使描绘更真实、具体,取得较好的修辞效果。例(14)以“台风”作喻体说明“我”的生活状况,切合当时的景况,所描写的景物若不切合彼时彼地的情况,便不当。譬如西北地区没有台风,以“台风”作喻体,便不妥。再如过去人们常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来形容时光飞逝,如今“梭、箭”已少见。而且如今已有比“梭”、“箭”更快的事物,再用它来构成比喻,则失去生命力。
  (3)辞格的设置若能注意展现景物发展变化的态势,便能意境深远,使人如临其境,回味无穷,效果尤佳。朱彝尊认为“传神空际”③a为第一流奇妙作品。例如:
  (15)〔原句〕: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句一〕: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改句二〕: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里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臧克家《难民》)
  原句与“改句一”没有运用辞格来写景,效果显然不如“改句二”,“改句二”运用了拟物格,把“黄昏”比拟作“溶化剂”,巧妙地描绘出落日黄昏的变化过程。作者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地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地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象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这样的辞格言简意赅,回味无穷,表达效果极好。
  3、文境:
  “文境”这里指上下文及文体风格,包括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文章的对象。无论是用词、造句或是选用辞格,总要受到一定的上下文和各种文体风格的制约,只有适应它们,才能收到预定效果。比如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常用于文艺语体,却不适用于实用语体;同样,若文艺语体中的戏剧人物的对话,是满口的抽象道理,也得不到观众的欣赏好评的。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文辞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也就是说,再精当巧妙的辞格,若与文境不协调,亦有瑕。例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