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2017-03-19

七、 全文赏析(略)
八、 课后阅读(略)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网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然而这样的作品不多,就数量而言,大都比较婉约。所以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这两种风格似乎都融合在这首词中,它清婉雅丽,深笃超迈,具有一种叩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此词上阕写暮春景色与伤春情绪,然却作旷达之语。这在一般的婉约词或豪放词中是看不到的。夫伤春与旷达,本是互不相关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感情,然而词人却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它们统一起来。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残红褪尽,青杏初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它给予人的艺术感染却有几分悲凉。二、三两句则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自然随之轩敞。晏殊《破阵子》云:“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此处“燕子飞时”一语,正点明了节序是在春社,与起句所写的景色恰相符合。燕子在村头盘旋飞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春意,增添了动态美。于是起句投下的悲凉阴影,似乎被冲淡了一些。“绿水人家”,于幽静之中带有富贵气象。“枝上”二句先一跌,后一扬,在跌宕腾挪之中,表现了深挚的感情,旷达的襟抱。“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但如果接连描写,不用“燕子”两句穿插,则词中产音调和感情将一直在低旋律上进行。现在把它分开来,便可以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惹人愁绪。这里不是说枝上柳絮被吹得满天飞扬,也不是说柳絮已被吹尽,而是说越吹越少。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只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见于言外。  下阕写人,“尤为奇情四溢”。如果说上阕写得是在写景中寄托伤春之感,那么下阕则是通过人的关系、人的行动,表现对爱情以至整个人生的看法。“墙里秋千”,自然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秋千。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是在荡着秋千。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藏和露的关系。如果把墙里女子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写得坦露无遗,势必索然寡味。现在词人只露出墙头的秋千架,露出佳人的笑声,而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一起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行人的感情。词人(还有读者)想象的翅膀,更可以飞越围墙,创造出一个瑰丽的诗的境界。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自“花间”以来,写女性的小词,或写其体态妖娆、服饰华丽,或写其相悦相思、离悉别恨;然而“类不出乎绮怨”。东坡此词同样是写女性,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至而不落于轻,在词史上是难能可贵的。从结构上来看,下阕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词意流走,一气呵成,直到结尾,才作一停顿。诚如作者平时所说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具体方法则是用的“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这样就像火车之有挂钩一般,车头一动后面的各节车厢便滚滚向前,不可遏止。其实按照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尴节奏有异,不能算是当行本色,一定是受到移诗律以填词的影响。因此清人先著批评说:“坡公于有韵之音,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失。”可见词人才华横溢,文思畅达,信笔直书,无法控制。晁补之所谓“自是曲中缚不住者”,盖即指此类而言。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