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2

2017-03-14
   用叠词的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18·6)     用形容词词尾的如:“野哉,由也”(13·3)  “不曰坚乎”、“不曰白乎”(17·7)  “夫子怃然曰”(18·6)   “鄙哉,硁硁乎”(14·39) “斯远暴慢矣”、“斯远鄙倍矣”(8·4)  “莞尔而笑”(17·4)   “喟然叹曰”(9·11)    既用叠词又加词尾的如:“郁郁乎文哉”(3·14) “恂恂如也”、“侃侃如也”、“訚訚如也”(10·1)     五、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1、找出文中“儒先”的臆度之言,说说这种“臆度”表现在什么地方。  2、“徒诵其言”、“已知其人”,这两个字指代的是谁?    人皆以为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皆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以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朦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也。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明]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是明代有名的哲学家,针对明代统治者利用孔孟之道欺骗蒙蔽百姓、巩固其专制统治的行径,进行有力揭露和批判。此短文即批判“儒先”盲目传播孔孟一套,代代相传,欺骗下去。他在另外文章中将这种盲目宣传孔孟偶像、欺骗百姓比喻为“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第一只狗是看到了影子而叫,其他的狗则是闻声而叫)。文中儒先“臆度”之言是指“以孔子为大圣”、“以佛、老为异端”。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是“臆度”孔子之言,因为孔子表示过“圣则(榜样)吾不能”、说过“攻乎异端”,便“臆度”为孔子是圣人,佛、老为异端。所以“徒诵其言”、“已知其人”中的“其”指孔子,儒先只是“臆度”,并未了解真实的孔子,“徒诵其言”罢了。                      十四、中庸之道[课文理解]本章阐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态度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所以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宋代时,专门把孔子关于“中庸”的一些论述集中加以评论阐述,作为“四书”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含,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