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2

2017-03-14
    宰予,字子我   “子”,男子尊称。“我”即“予”。 樊须,字子迟   “子”,同上。“须”有“等待”之义项,“迟”所以需等待。 端木赐,字子贡 “子”,同上。“端木”是双姓。“赐”(赏赐)与“贡”(进贡)相对。 仲由,字子路。 “子”同上。“路”(道路)是人必“由”(经过、经由)之处。 孔鲤,字伯鱼。 “伯”,排行老大。“鲤”即“鱼”类。 杜甫,字子美。 “子”,男子。美,美(男子),与“甫”(男子)同意。 白居易,字乐天。 “居易”即生活随意,“乐天”,即乐天知命,表示生活态度。 韩愈,字退之。   意义相反。“愈”(同“逾”),前进。与“退之”相对。 柳宗元,字子厚。  “宗元”,本原,元气。“厚”,指本原、元气充沛、深厚。 欧阳修,字永叔。  “修”与“永”同义,长。“叔”是排行。 苏轼,字子瞻。   “轼”,车上横木,供人扶着远望(瞻),“登轼而望”(《左传》)。 苏辙,字子由。   “辙”,车轮经过(“由”)的痕迹。                   十三、沂水春风[课文理解]这一章和16·1的“季氏将伐颛臾章”是《论语》中两篇粗具规模的文章,在语录体中比较突出。这一章记述了孔子与学生关于言志的教学过程,表现出孔子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评价方式,表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课文解读]一、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 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想破灭的孔子觉得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论语集注》中评论:“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缺。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而门人记其本末独加详焉。盖亦有以识此矣。” 二、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像具体情景,说说自己感受。(略)三、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不同人物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1、能写出不同个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直率,抢着发言。用曾皙弹琴,老师问到才“铿尔,舍瑟而作”写其从容平和的心态和举止稳重。用“喟然叹曰”写孔子听完曾皙言志后的内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身,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过虑,引导学生发言言志。 3、对学生回答善于不同评价,即使对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 [文言练习]四、本章使用了两个“尔”为词尾的形容词;用“率尔”写子路的冒失,用“铿尔”状推瑟之声,都很形象传神。《论语》重视运用形容词描摹情状,这类形容词有些是叠音词,如“文质彬彬”、“小人常戚戚”,有些则带有“尔”、“乎”、“然”、“如”、“焉”等形容词词尾。试对已经学过的《论语》中的状态形容词作简单归纳。

7/11